你好,孔子|在人间烟火中,探寻一重文化里的济宁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孔子)有圣德,好学不倦。周游列国,弟子满天下……”地理山川,塑造了一地的生活形态,也参与造就了一方精神世界与文化内核。

  时至今日,行万里路对我们而言已非难事,但从相对恒定的物理空间走进饱满鲜活的风土人情,或许仍需要一些来自于文化上的指引,否则一座海拔仅344.6米的山丘,你怎么识得它就是尼山所在,是孔子人生的起点;而孔庙大成殿前那三棵桧柏,若不念孔子那句“岁寒,然而知松柏之后凋”,即便它们身形苍老遒劲,扣之有金石声,也只不过是挺立六七百年已然枯死的古树了。

  眼前的风景之外,需要搭建起一座连接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桥梁,以便更好地构筑起一个更为广博的历史人文空间。

  对于生长在孔孟之乡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创作与生活。

  今年的“云祭孔”新闻发布会与以往不同,济宁采用元宇宙元素打造了一个云端会场,参会嘉宾点击“换装”,一秒实现“在线变身”;按下“传送门”,瞬间实现“场景穿越”。

  “孔子与世界思想家”大型沉浸式光影秀,以星空为幕,利用光影艺术、乐音、舞蹈表演、喷泉特效、无人机、烟火等合成编配,呈现出从尼山走向世界的孔子画像,以及凤舞尼山、论语书卷等诸多画面,天地之间徐徐展开的壮美图景,令人惊叹。

  一座孔子博物馆,除了开展多种形态的文物线上线下展陈,一口气推出了十多个系列数百款特色文创产品。这些既有科普性又有话题性的“小可爱”们甫一亮相,引发了社交网络拍照打卡式传播,古朴厚重的儒家文化成为一种极具特色、鲜明的符号,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疯狂心动”。

  编钟、瑶琴、竹箫等传统乐器齐聚一堂,八音迭奏,连同博物馆内70多万件馆藏文物一起,轻轻呢喃,犹如圣贤远古的叮咛声,声声入耳。来自尼日利亚的郑泽伟不由得在这场箫韶雅乐表演中“痴迷”了。

  很显然,经历了几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之后,走向世界的儒家文化仍在不断探究并反复践行一个信念:如何将古代文明与现代创新进行更好地融合,需要进一步创新的,仅仅是呈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吗?

  早在2008年,以石为纸、以刀为笔的孔府印阁就开始尝试线上销售,在直播间里讲解“一石一世界,一印一乾坤”,研发出刻有二维码的装饰用玉玺、兼具照明功能的印章台灯、融入胎毛的印章吊坠等新产品,如今更是将年产值做到了亿元左右。

  在行家眼里,刻制印章是一门手艺活;在传承人看来,小小一方印章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前辈的期许和希冀;对消费者而言,也许当我们的物质生活空前丰富时,人们便没那么在乎购物车里“缺什么”,创新后的印章制品,仿若是量身打造的专属“文化符号”,这种带着独特个人印记的情感陪伴,才是当下最为稀缺的东西。

  在经年累月、一期一会的交流中,主播与粉丝、印章与顾客,他们的关系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当越来越多的顾客愿意为之买单,并且日益成长为“铁粉”时,传统文化其实已经在光怪陆离的人间烟火中扎了根。

  与音乐同样无国界的,还有美食。一桌精细的千年孔府菜,源于钟鸣鼎食之家,如今成了研学体验的内容之一。对于来自尼日利亚的乔楚而言,每道菜品精致可口,蕴含其中的历史故事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来自缅甸的尹润敏把玩着一块花形糕点,爱不释手;Ventana de CL在Facebook直播中向她的粉丝分享了孔府菜研学体验活动的每个细节,“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这次直播连线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分享给周围的亲朋好友了!”一场直播下来,她连连赞叹,直呼过瘾。

  文化并非凭空生成,想要领略文化的精髓,最优解一定是回归生活的本真。

  传承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带的考古学、美学、历史学等属性,填补了学科领域的诸多空白,打破了地域空间的界限,脚步越走越远,在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渐模糊了基于精确概念的传统条框限制,成就了有着无限可能的“百态人生”。

  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孔子课堂”社教品牌已举办活动逾1000场。其中,“孔子学堂进校园”通过定期走进校园开展书法课程、经典诵读等活动,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启蒙。

  九九重阳节,曲阜石门山镇西焦沟村“幸福食堂”里,大厨正在做一道土豆炖红烧肉,志愿者们包着村里老人们“点单”的各种馅料的水饺。在这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只需要花5元钱,就能吃到荤素搭配两顿饭。从西焦沟村开始做起,这样的“幸福”目前已经覆盖了曲阜60个村(居),济宁全市累计建起277个。

  和善向上、友爱诚信、谦和尚礼,这些美好的词语,是儒韵,更是民风。

  作为一个拥有4000多常住人口的老旧小区,任城区济阳街道鲁抗家园的“喜怒哀乐”显得格外多。调解只是手段,崇德尚礼才是真知。小区“和为贵”调解室里,写着一个大大的“礼”字。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和”与“礼”相得益彰,不仅能以文化人、化解矛盾,也能聚起人们的精气神,能让无知的人变有知,容易冲动的人学会思考,让贪小利的人看长远,将邻里纠纷尽可能消弭在和睦友善的文化氛围中。

  到“孔子邮局”制作电子明信片,到“汉风艺术馆”里体验线编技艺,在“孔府小吃”里品尝传承千百年的孔府美食,在“徐弓坊”里练习投壶射箭,到“文化礼堂”观赏传统中式婚礼……一条儒学美德示范街,成为济宁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也为鲁源这座千年古村注入了新鲜旺盛的生命力。

  以“孔府、孔庙、孔林”为代表的“老三孔”焕发新生机,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为代表的“新三孔”绽放新魅力。随着济宁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全媒体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仅今年上半年,济宁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98.8亿元、位列全省第5,精品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2,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244家。

  从“居庙堂之高”到“处江湖之远”,现如今,儒家文化正在不断下沉。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亲历者,每一位济宁人和极限运动员、伟大的探险家一样,不论成功或失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切意义,都在追寻的过程之中精彩呈现。

  生活充满琐碎,文化却极为系统。一部《论语》诵读了千年,浸润其中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人们,凭借文化中的故事和以此引发的情怀,就足以掌握致胜时代话语权的双杀利器。

  果然,在济宁,文化不仅是对人间烟火气的一种概述与升华,文化和生活相通的脉络引导着我们去追寻一种更为广阔且宏大的意义——对“真善美”,永恒的想象与探求。

  你好,孔子。你好,济宁。你好,生活。

(陈鸣飞)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