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东营贡献。
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全市162.26万亩夏粮总产67.59万吨,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达到225万亩,全年粮食生产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近年来,我市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狠抓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全力稳粮增产,省对市粮食生产稳定度考核连续三年满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娄维佐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树立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持续深挖盐碱地增产潜力;加速盐碱地种业创新,突出特色作物新品种选育,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王智华说,“作为基层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围绕盐碱地农业生产开展优势农作物品种选育、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等工作,近年来连续选育出‘圣香136’和‘临秀糯11’两个省审水稻新品种,首创盐碱地‘棉草两熟模式’和‘稻饲两熟模式’相继入选省农业主推技术和省农业技术规程,高效利用农作物冬闲田增加土壤覆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立足黄河三角洲区域优势和条件,树立大农业、大生态的观念,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用养结合,引领黄河流域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和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我市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大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把科技创新作为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的钥匙。“我市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全省最完善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搭建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平台体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盐碱地成熟高新技术。目前,采用盐碱地原土高效种植集成技术在1.0%含盐量土地上实现了高产、高质、高值的种植效果,一茬西红柿亩产超万斤;在我市培育筛选的耐盐碱花生品种含油量最高达到60%;水稻、大闸蟹、刺参等本地优势农产品实现高效育种、生态种养、品牌打造,产业链条持续完善;我市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市科技局农社科负责人马向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聚力盐碱地创新平台建设,聚力盐碱地科研项目攻关,聚力涉农科技型企业培育,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用科技力量守护大国粮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大学毕业后,我放弃国企的工作回到农村扎根。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现在农场已经发展到2100亩规模,建起了40座红薯储藏窖和1.5万立方米的蔬菜冷藏保鲜库。”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表示,“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坚定了我团结带领广大农村青年,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改善农牧循环发展方式、质量管控模式和品牌营销方式,推动农场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增添新活力,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大舞台上,展现青年奋斗者的风采,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记者 王敏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