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喝微咸水的水稻亩产超千斤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又传来好消息,10月27日,经专家组实收测产,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耐盐优质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在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盐碱地里亩产505.1千克,米质达到优一级。

  专家组对产量进行了田间实收测产,对外观品质进行了现场测定。专家组一致认为,“盐黄香粳”集耐盐、优质、抗病、节水、高产特性于一身,为加快我国盐碱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种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快品种审定和产业化进程。

  “盐黄香粳”选育人、中科院遗传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站长王建林介绍说,此次测产地含盐量为6‰至8‰的盐碱地,今年6月16日采用旱直播方式连片种植200亩并采用微咸水灌溉,播种后采用淡水灌溉促进出苗,进入7月份开始全程采用排沟内含盐量为2.5‰至3.5‰的微咸水进行灌溉。

  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而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加快盐碱地利用的先锋作物。王建林介绍,适宜盐碱地的水稻品种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耐盐性强,可以在盐碱地环境下生长发育并适应微咸水灌溉;二是生育期适宜,充分利用当地7至9月光温和降水资源,避开蒸发量大、降水量小、返盐严重的春季;三是优质不减产,盐碱地环境对产量的影响不可避免,但可以促进次生代谢,提高大米营养品质,增加附加值。“盐黄香粳”就是这种设计育种理念的产物,很好地融合了上述特点。相比于当地传统水稻种植,“盐黄香粳”的育种期可缩短一个月左右,减少了用水量,实现节约水资源和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可达到耐盐高产优质的统一。

  早在2018年,中科院遗传所就已经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布局了耐盐碱作物育种研究,与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建了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并于2022年成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目前已经在粮食作物、油料作物、饲草作物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已集中示范了耐盐大豆、水稻、高粱、玉米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系),示范面积达1500亩。

  (记者 张佳松 通讯员 张立宾)

责任编辑:赵鹏飞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