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变化·深情回访|省黄三角农高区: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

/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习近平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省黄三角农高区大豆喜获丰收。 记者 周广学 报道

  盐碱地大田里,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深秋,在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示范实验基地1000多亩含盐量千分之二左右的大田里,山东省农业部门的测产组专家对航天大豆“东航D-95”进行了实地测产。虽然经受了今年降雨量大、连阴天多等不利因素,该品种大豆还是取得了亩产测评222.66公斤的成绩。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省黄三角农高区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省黄三角农高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战略科技力量,聚力攻坚盐碱地科研、盐碱地育种、盐碱地产业“3个创新”,蹚出了一条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引领盐碱地生态高效利用的特色路子,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一份“盐碱地利用答卷”。

  新平台:

  构建盐碱地科技创新体系

  控温、控水、控光。在省黄三角农高区联合中科院搭建的盐碱地育种加速器里,多款大豆新品系通过光、温、水、气等多项指标的精细调节,模拟各类生长环境,缩短育种周期,高效完成体系的优胜劣汰。

  “这是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我们集成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通过对比实验获取最优的植物生命周期模型,并根据植物株高,布局建设了8个适应不同植物、不同品种的育种加速子模块,再配备不同的光照、水培模组等设备,实现了植物育种的加速迭代。”实验人员在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省黄三角农高区坚持科研条件建设先行,加快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按照“平台、人才、项目、产业”一体化思路,着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引擎”。投资新建国家盐碱地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盐碱地生物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生物遗传与分子精准育种实验室等7个科研平台,扩展建设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土发集团合作共建“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逆境植物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遗传所合作共建耐盐大豆科研基地,盐碱地科研平台体系逐步完备。

  新种子:

  盐碱大田迎来了丰收年

  “东航D-95”是“坐”实践十号去太空“旅游”的航天大豆。测评地块的“东航D-95”大豆种植于今年6月下旬,该品种生育期95至105天,网叶、紫花,株高70厘米,主茎12.3节,有效分枝6个,底荚高度13厘米,百粒重32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粗蛋白含量40%,加工豆制品口感很好。该品种大豆又被称为“豆浆大豆”,利用此品种豆子生产的豆浆口感醇厚绵密,无“豆腥”味。

  这款“明星产品”,是省黄三角农高区的成果之一。近年来,省黄三角农高区攥紧种子这个“芯片”,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开展耐盐碱植物种源科技攻关,培育优质新品种。大豆、藜麦、苜蓿、燕麦等45个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系,为我国同类盐碱地示范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这里还建设了“国家沿海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获批第一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山东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东营)”,搜集保存耐盐碱粮油、牧草、中草药等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建设了478亩种质资源圃,种植耐盐碱大豆、苜蓿、藜麦、玉米等13类作物1万余份资源,为品种选育奠定坚实基础。

  秋日里,试验田内一片收获景象,实验室更是捷报频传。1个花生新品种正在登记,1个田菁新品种进入省草品种审定,6个大豆新品系进入国家、省区试。正在登记的花生新品种“青农花9号”耐盐达到4.9‰,亩产可达700斤以上,被誉为“黄金食品”的藜麦在微咸水浇灌条件下亩产达到340斤以上,耐盐马铃薯新品系在中度盐碱地实收实测最高亩产3吨以上。

  省黄三角农高区获批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承接国家、省区域试验和对比试验10类作物946个品种(系);与胜利油田、东营区、垦利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作物试验示范推广6万余亩;耐盐作物育种及示范迈出坚实步伐。

  新产业:

  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省黄三角农高区依托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孵化培育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5大盐碱地特色产业,“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初心(东营)现代农业、禾惠生种业、广元生物、鼎创生物、中科鼎智能科技、山东爱树生物科技等23家创新型农业企业,开发了“初汇”农产品、“盒沐”果蔬、“中科”授粉熊蜂、“百思一诺”生物有机肥、“奈高”乳制品、“蓬生源”健康功能食品等特色品牌产品,研发了北虫草、乳铁蛋白、番茄红素等功能性食品。成果转化的“硕果”结满曾经的荒碱滩。

  俯瞰省黄三角农高区,“齐黄34”“东航D-11”“禾豆33”等大豆品种2.3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2万亩;与澳亚牧场、初心农业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发展特色订单农业,首批订单农业红高粱喜获丰收,亩均收入翻一番;订单小黑麦初步构建起“种植——推广——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伴随省黄三角农高区一同成长的,还有这里的农机智能制造和农技服务。

  省黄三角农高区建设了新一代农机装备与服务智造园,中科院计算所研发的“鸿鹄”系列清洁能源智能网联无人农机T30、T150完成中试,填补了国内大马力清洁能源智能农机的空白,正在建设我国首个耐盐碱牧草“BT+IT”千亩级无人试验农场。创建了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了畜禽粪污水肥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加快推动年产10万箱国产商品熊峰规模化繁育工厂、山东玖瑞农业功能性生物菌剂和固体发酵生物菌剂等项目产业化,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发展高地。加快推进盐碱农业科教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以品牌创意、农业大数据、转化孵化服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等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服务产业链条。总投资332亿元的108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正在积厚成势。

(记者 张振 视频摄制 邹建忠)

/

记者手记

  谁能想到多年前的“撂荒地”变了模样。白花花的盐碱地上如今长满了大豆、玉米、苜蓿……漫步在省黄三角农高区内,农作物长势喜人,科研成果令人惊叹,“金灿灿”“绿油油”“红艳艳”将这里装扮得分外迷人,希望与蜕变让这里成为了一片神奇的土地。

  农虽旧业,其命惟新。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省黄三角农高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指示要求,聚焦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全面打响“盐碱地科技会战”。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宜药则药,在农高区44万亩滨海盐碱地上,他们正努力探索生态优先、适地而用的盐碱地种业生态高效发展特色路子,为全国盐碱地利用作出示范。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