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10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江河奔腾看中国:奏响新时代黄河乐章”。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沿黄河九省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奏响了新时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新乐章。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十年来,累计恢复湿地188平方公里,鸟类由187种增加至371种。
【人民日报】
10月2日,《人民日报》02版刊发《浩荡黄河奏响新时代乐章(江河奔腾看中国)》”,聚焦沿黄各省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越来越动人。在渤海之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的大美湿地,黄河口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在Ⅱ类。
10月2日,《人民日报》第05版视觉刊发《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聚焦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红的赤碱蓬进入生长旺季,成为黄河口的独特风景。近年来,保护区坚持以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人民网】
10月2日,人民网推发“江河奔腾看中国|护黄河生态 建美好家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维持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
【新华社】
10月2日,《新华社》推发“江河奔腾看中国·黄河行|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入秋以来,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景色如画。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汇入渤海,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拥有暖温带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2013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据介绍,近年来,保护区致力于修复湿地,完成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满足了更多鸟儿栖息、觅食的需求,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央广网】
10月2日,央广网推出“江河奔腾看中国丨生在黄河边,就得接力做好治黄的事”。随着这些年黄河下游调水调沙的不断完善,下游的河道每年都有几十公分的下切,这样能保证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的增加,不漫滩,能承受大洪水过来的流量。过去像山东东营那边都是盐碱地,现在水沙过去之后给它的土地进行改良,不仅可以作为农民种田的土地,而且那边的生态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也是每年都在扩大面积。自然风景,包括候鸟的迁徙,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
(黄河入海口市湿地公园)
【经济日报】
10月2日,《经济日报》第06版特别报道,聚焦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农高区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盐碱地改良技术新体系。其自主研发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应用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绿肥换填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用养结合”“种养合”的新路。
【光明日报】

10月2日,《光明日报》04版刊发特别报道《巡天遥看幸福河》,聚焦沿黄九省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鸟类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飞翔。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