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太空的183天

/

  4月16日,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轨驻留183天后,顺利完成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返回地球。近期,亚平结束疗养康复,新华社记者张扬和她约在北京航天城见面。

/

  在中国空间站生活183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次太空漫步有哪些难忘回忆?归队之后的身体状态如何?张扬心里有太多好奇,等着这位老朋友一一解答。

/

  然而在拍摄过程中

  一个神十四乘组从天上打来的电话

  中断了采访……

  去1:1还原的空间站训练模拟器转转

/

  在空间站训练模拟器

  亚平分享了她的太空生活趣闻

/

  透过“太空豪宅”里的这扇舷窗

  她拍摄到了许多地球的迷人瞬间

/

  忙碌工作之余

  单手举起同事再转上几圈

  也是不错的娱乐活动

/

  再生水的口感如何?

  “太空快递”在哪儿拆?

  “太空居民”的衣食住行

  都让地球人求知欲满满

  去航天员的体育馆打场比赛

/

/

  在航天城的体育馆里

  亚平和张扬的投篮比赛刚刚结束

  “羽坛对决”精彩继续

/

  航天员的身体素质究竟有多强?

  亚平那项航天员大队至今无人打破的

  运动纪录是什么?

/

  肌密度、骨密度、脂肪含量……

  183天太空之旅后

  她的身体数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去亚平的家中吃顿水饺

/

  在亚平家中

  母亲调馅 亚平擀皮

  女儿帮忙包饺子

  张扬尝到了亚平在太空中日思夜想的

  “妈妈牌”水饺

/

/

  当张扬播放

  亚平母亲现场观看神十三发射的视频后

  亚平为我们讲述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

/

  对于亚平摘回来的星星

  女儿发现了什么“破绽”?

  女儿的心里已经悄悄种下怎样的梦想?

  183天 一次关于勇气与好奇的太空旅程

/

/

  亚平说,距离产生大爱,当你离开地球的时候,才更加感觉到它的可贵。在阳照区,地球像是一个充满生命色彩的魔幻水球,那是我们原生态的地球;进入阴影区,夜晚的灯光构成城市的轮廓,那是我们人类文明塑造的地球。

  183天的“太空出差”,像一次颇具科幻质感的太空生活实验,也是一首写满勇气与眷恋的宇宙诗篇。

/

  出舱任务前,亚平一度觉得“我感觉我出不了舱了”,她说“我没有想到第一次穿上舱外航天服的时候,我有一种要崩溃的感觉。”

/

  当她站上机械臂,零距离拥抱宇宙时,空间站围绕着地球旋转,眼前的景色不断向后滚动。她说那种感觉像“腾云驾雾”,也像“太空冲浪”。

/

  返回时,她精准把握切伞时机,返回舱以非常少见的直立状态稳稳着陆。亚平说“这对我们的重力再适应是非常有利的。”

/

  183天,也让返回地球后的亚平产生了很多习惯记忆:喝完水要把杯子固定到某处才安心,给别人递东西时总想直接“飞”过去,再软的床睡起来也觉得有点硌……太空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真真切切的印记。

/

  “第一次飞天,可能是好奇和新鲜,但是第二次飞天,更多的则是勇气。”好奇,是面对未知不懈探索;勇气,是面对挑战知难而上。亚平的日子依然忙碌充实,重返地球之后,她要重返生活、重返家庭、重返训练,并时刻准备着重返太空。

/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

  也是空间站建造决战之年

  属于中国航天的璀璨华章

  正在不断谱写

/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策划:张扬

  记者:张扬、马原驰、赵世通、李桢宇、刘春晖、杨志刚、麦凌寒、宋育泽、吴雪聪(实习)

  编辑:李桢宇、赵世通、马原驰、宋育泽、麦凌寒

  视觉:马原驰、尚文意

  鸣谢:中国航天员中心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制作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