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东营,疏勒,一个在渤海之滨,一个在西部边陲,相隔万水千山。一根对口援疆的红线,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让两地人民心连心。
滔滔黄河润丝路,巍巍泰山挽昆仑。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东营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2020年3月,第十批东营援疆干部牢记市委、市政府嘱托,从渤海之滨来到西部边陲,接过对口援疆的“接力棒”,用奉献渲染青春底色,以忠诚镌刻人生年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疏勒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
两年多来,按照“1+1+7”总体思路,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拓展援疆内涵、创新援疆方式,圆满完成各项援疆工作任务,谱写了一支又一支助力新疆安定团结、繁荣发展的“边塞新曲”。
两年多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4.79亿元,实施各类援疆项目77大项,先后有718名援疆干部人才奋战在疏勒县的各条战线上,77人次援疆干部人才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表彰。
产业援疆,东营实践在疏勒落地生根
东营援疆指挥部聚焦“富民兴疆”发展定位,将产业援疆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嫁接“山东优势”,孵化“新疆品牌”,将疏勒所需与东营所能相结合,推动疏勒果蔬产业集聚发展。
引进山东水发集团投资10.6亿元在疏勒县建设新疆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建成7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65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1000座日光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设施以及水发农校,每年可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0名。
引进国内西瓜产业知名品牌——山东潍坊郭牌西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在疏勒县建设“蔬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1座1008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大棚和106座共计44万平方米的冬暖式日光大棚,带动就业2000余人。
引进农业科技知名企业——德利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在疏勒县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智能玻璃温室1座7200平方米、装配式日光温室303座3万平方米,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600余万元,带动就业1200人。
从山东威海引进宝飞龙体育用品、鸿泰渔具等10余家户外用品生产企业,建成总投资1.2亿元的户外运动用品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000个。
建设鲁喀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园、提升齐鲁南疆工业园,直接促进了疏勒县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
两年多来,东营援疆指挥部紧密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大力实施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先后组织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16次,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计划总投资180余亿元,为疏勒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民生援疆,东营实践在疏勒温暖人心
民生福祉,山水一程。东营援疆指挥部时刻把疏勒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从群众最迫切的愿望着手,不断提升援疆工作的“民生温度”。
在医疗卫生方面,坚持“树龙头、强躯干、扩四肢”。充分发挥疏勒县人民医院龙头带动作用,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同步对疏勒县人民医院进行提升,着力创建南疆首家县级三乙医院。投入援疆资金800万元,建成新疆首个县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投资1180万元,引进新一代全进口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系统,建成介入诊疗中心;投入援疆资金1.2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综合业务大楼,新增床位600张;投资900余万元,实施塔孜洪乡中心卫生院改造提升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疏勒县妇幼保健院业务楼、疏勒县疾控中心实验室、疏勒县传染病隔离点改造提升工程。选派援疆医务人员39人,开展基层巡诊义诊活动187次,实施光明行手术195人次,发放鲁喀医疗救助金2144人次,为9169人次适龄青年开展免费婚检、孕检,为1.1万名农村妇女补助开展“两癌”筛查。
在教育援疆方面,在扎实做好“硬帮扶”的基础上,积极落实文化润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新任务、新要求。投资2.28亿元,建成总面积达9.4万平方米的寄宿制学校齐鲁疏勒二中、三中,有效解决了4个乡镇的6000余名农村学生在县城寄宿就读的问题。实施“青蓝工程”,培育“种子教师”,打造鲁喀“工匠联盟”,140余名援疆教师与460余名当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累计组织培训班90余期,培训当地教师9800余人次。国学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儒学文化长廊、书法学堂成为疏勒县中小学的特色课堂,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增强了“五个认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振兴,东营援疆在疏勒打造样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如何将东营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在西北边陲开花结果,让受援地百姓提升幸福感、安全感,一直是东营援疆人的不懈追求。
东营援疆指挥部准确把握中组部首次向乡镇选派援疆干部的工作导向,率先出台《关于开创乡镇援疆工作新局面的实施意见》,研究确立以选派乡镇援疆干部为牵引,带动援疆干部人才、扶持资金、产业项目等政策资源“七下沉”的工作思路,拉开了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序幕。塔孜洪乡11村建成的产业示范园、日光温室区块、双模拱棚区块、智能温室区块,直接实现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1100余元。具有地域特色的亚曼牙乡“疏勒之恋”爱情小镇,建设220亩稻田花海景观、非遗文创工坊、观景塔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艾尔木东乡1300亩大闸蟹、龙虾等特色养殖项目,实现了疏勒县规模化特色水产养殖的“零突破”;在牙甫泉镇引进投资3000万元的红薯淀粉加工项目,带动周边8个村发展红薯种植6000余亩,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新路子;聚焦巴仁乡临近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建设物流、商贸产业园,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极。“鲁疆情”食用菌项目的持续推广,推动了“村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菌类特色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吸收54户困难群众入社,当年实现分红30余万元。
科技引领产业。引进山东省农科院在疏勒县成立山东省外首家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专家工作站,已累计为疏勒县引进西瓜、甜瓜、番茄、辣椒、洋葱、豇豆、茄子等高产优质蔬菜品种120余个,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20余项,为当地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让受援地群众的幸福感更强,先后投入援疆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乡政府驻地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改造、平改坡、村居环境提升、健康直饮水等项目,在中心村建设国学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整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东营援疆的大力推动下,疏勒县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农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文化润疆,东营实践在疏勒聚合成林
心手相牵、情暖疏勒。东营援疆指挥部按照“文化润疆、齐鲁先行”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形成一批反映爱国爱家的标志性文化成果,提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不断铸牢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接力传承潘玉莲典型事迹,抽调援疆教师组建义务辅导队在博望社区等8个社区建设“潘玉莲(齐鲁)爱心小课堂”。采写潘玉莲先进事迹长篇通讯,制作40分钟电视宣传片,赴山东举办潘玉莲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在鲁疆两地掀起了学习潘玉莲精神的热潮。大力开展文化“五进”活动,实施疏勒县文化馆、县融媒体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乡村文化站、文化长廊、书香机关、乡村国学一条街等,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搭建起了文化浸润的直通平台。邀请国内顶尖团队创作原创歌舞剧《班超》。利用“五一”“七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彩非遗·美好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旅产品宣传推介等活动,全力推动受援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以促进民族团结为目的,广泛开展“三交”活动。实施“山东人游喀什”“喀什人游山东”行动,完成包机发送游客1630人次,专列发送旅客1926人次。邀请东营市文化团体到疏勒县进行书画创作交流,开展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促进鲁疆两地文化交流互鉴,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智力援疆,东营实践在疏勒培根铸魂
当告别亲人的那一刻,东营的援疆干部就把疏勒县当作第二故乡。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将自己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融合在一起,书写了一曲不辞长作新疆人的豪迈。
两年多来,17名党政干部、153名教师、58名医生、35名柔性专业技术人才、15名援疆警察、31名蔬菜林果“土专家”、409名支教大学师生与38万疏勒县各族群众共奋进。他们牢记组织嘱托,严格遵守“三条铁律”,自觉落实“十二条禁令”,认真执行“1+10”系列管理制度,不触纪律红线,守住安全底线,树立了援疆干部人才的良好形象,做到了组织、单位、家人“三放心”。
在柔性人才援疆方面,在选派党政干部、教师、医生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纪检、农业、住建、招商、文旅等各领域人才,有效缓解了受援地人才不足的问题。首次采取社会选聘的方式,从山东选聘2批31名蔬菜、林果等方面的“土专家”。组织12批县乡党政干部赴外地参观考察,组织4批215名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妇联主席赴山东学习交流。促成东营市技师学院、蓝海职业学校与疏勒县技工学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优秀人才的注入,为受援地带来旺盛的发展活力。现如今,援疆干部人才已成为疏勒各条战线上的“金字招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22年是第十批山东援疆决战决胜之年,东营援疆团队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乘着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的东风,努力让东营经验、援疆样板在美丽的新疆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记者 商雅雯 通讯员 马峰 田鹏飞 刘业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