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一切为了群众的健康——河口区全面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纪实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8月14日至15日,全市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河口区举办。活动期间,观摩团一行实地参观了河口区医共体集团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河口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围绕医共体建设作了典型经验发言,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全市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为何选在河口召开?河口区的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缘何得到各方赞誉?

  一切为了群众的健康!近年来,河口区聚焦群众健康需求,立足本地实际,提出“区委主导、政府推动,创新机制、保障公益,强化基层、加大投入,优化资源、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积极构建了以“1+1+10”为管理框架的“1+3+N”紧密型医共体,实现了区域医疗资源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在破解看病贵、就医难问题上起到了显著作用。

  “多级联动、区域联合”

  构建医共体新格局

  谋定而后动,则无往不胜。近年来,河口区委、区政府聚焦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坚持高位推动、高端规划、高效整合,细化推进措施,基本构建起了医共体建设的“四梁八柱”。

  高位推动。河口区将“三医联动”改革工作纳入区政府重点工作和考核任务。成立了由书记、区长任“双主任”,政府办、区委组织部、编办、发改、财政、卫健、医保等11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河口区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扎实推动“三医联动”医共体改革,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卫健牵头、部门联动、惠及民生”的医共体发展格局。

  高端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河口区深化“三医联动”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扎实推动医共体建设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搭建起河口区人民医院牵头,涵盖4家二级医疗机构、6家一级医疗机构、74家村卫生室、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实行总院分院制,构建“1+3+N”的业务架构,目前,已组建紧密型医共体集团(总院)1个,中医药+医康养、妇幼保健、老年病与康复医学3个专科联盟和口腔科、中医科等特色共建科室17个。

  高效整合。河口区根据“1+1+10”的工作思路,成立1个医共体集团(总院)党委,实行集团党委领导下的总院长负责制;确定1个医共体集团(总院)管理委员会,并在总院设立党政办、人力资源部等10个集团职能部室,实现扁平化管理,实体化办公。明确总院、分院功能定位,构建分工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河口区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成员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会商,集中解决急需人才引进、医保资金打包付费等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医改纵深发展。

  尽管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但只要扔掉花架子,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没有跨不过的火焰山、趟不过的通天河。河口区聚焦改革难点、重点,着重在中心药房、“三高六病”管理和医保上门服务方面作了探索:

  ——高标准建设医共体中心药房。坚持以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学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监测、统一药品采购、配送、统一药品储备、统一药品结算、统一慢性病药品供应“七统一”为抓手,探索建立医共体用药衔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目前,成立了区域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完成医共体统一用药目录制定,开展药品种类调研,梳理《药品供应目录》1528条。同时,创新实施区域共享中药——智能煎煮中心服务项目,实现中药饮片区级统一平台建设、统一采购管理、统一质量监管、统一物流配送。

  ——全面推开“三高六病”管理试点。统筹全区人才队伍、阵地、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保障等政策支持,建成“三高”中心1处、“三高”基地8处、“三高”之家86处,实现镇街全覆盖。同时,建设“三高六病”信息化系统,将全区6531名“三高”患者纳入管理,规范制定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统筹慢性病医防资源,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提供诊疗、随访、转诊、康复等服务,将签约率、规范管理率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创新开展医保上门服务。河口区高标准建设医保服务站点76个,健全基层医保经办服务网络,实行“四统一”规范化管理,配备相应设备,开通居民参保登记、两病备案等15项业务权限,推进医保服务下沉,将“医保大厅”搬到了群众“家门口”。同时,在全区各村、社区选聘125名医保代办员,为基层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政策解答等服务。目前,医保服务站点已受理服务840余件次。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原政策基础上,将所有医保服务点全部纳入门诊慢性病服务定点资格认定范围,实现患者家门口拿药就诊,慢性病报销提高15%。各医保服务点接待慢性病患者780余人次,报销26万余元。

  “内融外引、合作共建”

  重塑区域医疗资源

  “建设紧密型区域医共体的核心是提升区域医疗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河口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玉伟的一句话道破了医共体建设的初心所在。为此,河口区强内力、借外力,重塑区域医疗资源,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强内力抓融合。针对医疗机构布局散、功能弱、“油地分治”等问题,河口区紧抓国有企业改革、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实施油地医疗机构融合,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的区医疗卫生整合提升工作专班,历时4年先后完成资产评估、财务审计、资金测算、组织关系划转等,将8家油地医疗机构融合组建成3家政府公益性医疗机构,整合人员516人、划转资产1.3亿元,实现“细胞”融合、“组织”重塑,彻底打破医疗机构“油地分治”局面,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夯实了结构基础。

  借外力抓共建。河口区人民医院与市人民医院、河口区第二人民医院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河口区妇幼保健院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与省精神卫生中心先后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分别入驻1支管理团队,共计16人。针对入驻管理、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方面系统提升了全区医疗水平。

  果断地向外借力借智,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在“外力”的支持下,河口区第二人民医院、河口区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实现多项突破,恢复了外科和麻醉手术科等多个关键科室,新开设神经外科等专家门诊6个,关闭多年的手术室重新开放,独立完成外科、妇科、口腔等多个学科高难度手术,区域就诊率呈指数增长。

  据统计,2021年以来,河口区门急诊突破51.27万人次,同比增长14.22%;住院2.5万人次,同比增长15%;手术10156台次,同比增长32.6%。

 “破立并举、改革创新”

  实现医共体建设新成效

  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钱、物、人,都是绕不过的问题,怎么破?

  思路决定出路。河口区干部群众牢牢把住“创新”的舵,迎“刃”而去解问题:

  ——打通资金壁垒。河口区积极向上争取国家专项债券政策,谋划实施总投资9.88亿元,包括区人民医院门(急)诊暨外科病房综合楼、感染性疾病楼,区中医院医康养综合建设项目等12个医疗卫生民生项目的综合医疗卫生提升工程,全力争取债券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实行总额付费、按月拨付、定时结算、年终清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结算办法,开通医共体集团医保基金专用账户,当年度清算总额小于零时,标准以内的由财政分担,超出部分由紧密型医共体承担。医共体集团(总院)成立医保经办机构,区医保局选派专人进驻指导办公。

  ——推进数字赋能。河口区投资1700万元建成区医疗卫生大数据中心,涵盖医共体平台、区域心电中心、区域影像中心等6大板块,51项功能模块,将所有医疗机构信息互联,打通医共体内部的信息数据壁垒,实现医疗集团内医疗、妇幼保健等信息数据互认。开展协同医疗预约挂号、住院服务,镇街卫生院、村卫生室可为患者预约医共体总院医生,患者可直接就诊住院,减少患者时间成本;镇街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生可随时查看转诊患者的就诊入院情况,真正做到双向互动。同时,建成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消毒供应、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等6个共享中心。截至目前,远程心电诊断2030人次,远程影像诊断2407人次,远程会诊46人次,为群众节省开支50余万元。

  ——畅通人才流动。为推进区域医疗人才流动,河口区出台政策建立医共体内人员柔性流动、双向交流机制,选派6名医师到河口区第二人民医院帮助恢复妇产科、中医科开诊,充实内科、五官科等基本科室力量。2021年,以医共体内总量控制身份为油地融合医疗机构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5人,实现17年来新进人员的零突破。2022年,选派6名业务骨干担任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院长,下派专家11人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特色专科建设,建成口腔科、中医科、影像科等特色共建科室。1-7月份,医共体集团技术人员下基层门诊接诊1.6万人次,基层门诊累计16.7万人次,基层就诊率明显提升。

  ……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一个个有力的举措,落实到百姓的生活里,最终汇成了一句话:看病就医更方便了。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河口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玉伟表示,河口区将继续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办实事、求实效,走在前、开新局,“以强烈的改革担当精神,纵深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区镇村三级转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樊学龙)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