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8月7日,立秋。
过了大暑便是立秋,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当太阳达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节气开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就要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它解释道:“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所谓“揪敛”,本意是抓住,引申之意。到了这个季节,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虽然谓之“秋”,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立秋节气只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然而还不是现在,因为往往还有“秋老虎”的袭扰,气温不能明显下降,也就导致立秋≠入秋。但只要温度有细微的变化后,植物往往是最先有反应,于是才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秋的含义,有庄稼即将成熟的意思,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因为立秋后还有末伏,其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立秋习俗
*祭祀、蓐收*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蓐收等仪式。
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报秋*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秋社*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社日节现在民间一般举办春社,南方沿海地区仍沿祭社(土地神)习俗,每到社日节时,普遍奉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贴秋膘*
立秋这天,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
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就要“补”,而“补”的办法就是到立秋这天“贴秋膘”,吃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吃肘子,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红烧肉以及各种肉馅水饺、炖鸭、羊肉串、涮火锅等。
*咬秋*
在天津、南方一些地区,还流行“咬秋”,也叫“啃秋”,即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俗称“咬瓜”。意为天气转凉,西瓜少了。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山东地区,在立秋时要吃饺子,也称之为“咬秋”。
*蒸茄脯*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中医认为,茄子味甘性寒,无毒,入脾、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热毒痈疮、皮肤溃疡、口舌生疮、痔疮下血等有一定的治疗功效,但由于茄子性味过于寒凉,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则不宜多食,茄子具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
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多会“夏瘦”,秋天到来,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
立秋养生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⒈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⒉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⒊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记者 屈逸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