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日前,在河口区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内,大豆加工车间主体框架已经完工,二楼的展厅装修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已经种完大豆试验基地550亩,渤海圣丰耐盐碱展示田、国家省市试验田、高产展示田、高产公关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5种实验田,9月份积极承办全国第五届大豆种业高峰论坛,将会向大家展示80种已经通过国家审定的耐盐碱品系,在这里不同的大豆品系会带给河口人民不一样的丰收!”渤海圣丰总经理高林介绍说。
渤海圣丰是山东圣丰与河口土储公司联合投资3000万元成立的全国大型农业种业公司,技术上与中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国内1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建设黄淮海滨海盐碱地作物育种研究院、盐碱地综合育种实验室和种质资源库、种子智能加工厂、耐盐碱大豆“育繁推”基地,年内将建成3000亩核心基地、种子智能加工厂区等,收储耐盐碱豆种300万斤。3年后,可繁育耐盐碱优质大豆新品种3个,发展耐盐碱豆种基地2万亩,年加工培育优质耐盐碱豆种1000万斤,建成全市乃至全国重要的大豆产品研发生产供应基地。
这是河口区引进全国农业种业巨头、推广耐盐碱大豆种植、在盐碱地上要效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口区积极探索盐碱地“双适应”模式,既全力创新盐碱地改良方式方法,让土地适应种子,又积极研究引进耐盐碱品种,让种子适应土地,蹚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子,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
聚焦盐碱地治理创新,让土地适应种子。为解决西部乡镇普遍缺水等问题,河口区充分挖掘12处水库蓄水能力,探索水库蓄水——管道供水——沟渠排水的“灌排分开——暗管排盐”模式,减少了输水途中水蒸发渗漏,外排水含盐量由传统淡水泡田压碱模式的15‰提高到30‰,提升了盐碱地治理成效。同时,针对全区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差等问题,充分利用河口区每年100万吨畜禽粪污,集成土壤盐碱高分子脱除剂,探索建立以沼渣、牛粪、耐盐复合微生物菌剂为主的土壤质量提升综合技术,使盐碱土壤有机质增加、孔隙度增大、容重变小,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提高中重度盐碱地脱盐效率。
聚焦耐盐碱种业创新,让种子适应土地。在河口街道山东合悦“鸣翠人家”百合全产业链项目现场,首批百合种球已经含苞待放。该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培育耐盐碱百合种苗20亿株,发展盐碱地大田百合10万亩,年产鲜百合10万吨,计划利用2至3年时间,培育耐盐碱百合新品种2至3个,达到含盐量在4‰到5‰的土地上亩产800公斤鲜百合。河口区瞄准种业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已经落地了“鸣翠人家”百合全产业链、山东圣丰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耐盐碱种业创新项目。
截至目前,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在河口这片盐碱地上开花结果。未来,河口区将通过不断加大土地改良和耐盐碱育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探索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利用2至3年时间,开发利用低效盐碱地15万亩,发展大田百合种植10万亩、推广耐盐碱大豆种植10万亩,带动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向盐碱地要来高效益。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李辉 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