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扇子,还有“冰箱”“空调房” 一起看古代人避暑的那些事儿

  在这炎炎夏日中,我们有风扇,有空调,甚至还有冰镇可乐等各种方法来降暑,但是古代却没有这么多条件,那古代的人们如何应对酷热的夏天呢?

扇子

  扇扇子,这是最普遍的办法。但是,不同阶层所使用的扇子不尽相同。普通老百姓用的是蒲扇,贵妇小姐用的是绢帛制成的团扇,文人墨客用折扇,既能纳凉,又可在上面题字作画,尽显文人风流。所以,古人给扇子起了两个形象的别称,一叫摇风,一叫凉友。

  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应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凉屋

  凉屋相当于古代版的“空调房”。当然古代是不会有空调的,但古人也会利用各种办法,持续性为房间送去清凉。比如唐朝有一种“凉屋”,傍水而建,利用水车带动扇轮摇转,将凉风徐徐送入,或是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往屋顶,水沿檐而下,形成类似水帘洞的景观,想想都凉快。

  还有一种“香屋”,比如南宋的寒翠堂,堂前有很大的莲花池,一到夏天红白二色的荷花开满池塘,水塘的凉气混合着荷花、荷叶的清香,缓缓渗入屋内,给人心旷神怡的清凉感觉。而主人又在前殿放了几百盆香花,如茉莉、素馨等,殿内设置水轮驱动的风扇,不停地将香花、凉风吹入殿内。更奢侈的是,主人还在殿内纱橱上挂满了一串串名贵的香珠串,殿内幽香不断,更让人心静如水,不那么燥热。

  这种“凉屋”和“香屋”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普通百姓无福消受,但也不能干热着,于是他们便在家中屋里掘一口井,井盖上有若干通风孔。到夏天时,由于地下温度远低于地上,冷气便会从孔中冒出,为屋里送去清凉。

冷饮

  《清明上河图》里,有一个小摊贩,打着“香饮子”的广告牌在招徕顾客,这个香饮子就是用中草药熬制而成的一种饮料,酷暑盛夏时节来上一杯,自然清凉爽口。除此之外,在《东京梦华录》里,还记载了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北宋汴梁冷饮。宋末元初,宫廷流行吃冰酪,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受元世祖赏赐,得以吃到冰酪。后来他回国,顺便把冰酪的制作方法也学会了,传到西方成为今天冰激凌的原型。

  古人们还想出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的办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泡凉了后再吃。于是,中国成语就有了“浮瓜沉李”。而到了现在,这个词常用来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简易“冰箱”

  1978年,在湖北随州城西二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里面除了稀世珍宝编钟、编磬等外,还有蟠虺铜方鉴。

  蟠虺铜方鉴由尊缶与鉴组成,方鉴“肚”大,像一个方形的大盆,尊缶则放在大盆中央,与方鉴底部机关嵌合。另外,方鉴还有一个镂空雕花的盖子,与尊缶的“脖子”套合,这样方鉴与尊缶就能牢固地套在一起了。这就是古人的“原始冰箱”了。

  方鉴与尊缶中间有较大的空隙,用来放冰块儿,尊缶里面则用来存放酒水饮料或者食物,这样在炎炎的夏日就能喝到冰镇饮料了,《楚辞·招魂》中就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除了冰镇饮料和食物外,还可以放在屋子里散凉,因为镂空雕花的盖子,可以让方鉴里冰的寒气与外面的空气流通,对降低室温也是有好处的。

  后来到了清朝,又流行一种木质的冰桶,先在桶内放冰,然后再放置各种酒水、饮料、水果,堪称木制冰箱。

  不论是前文中提到的冷饮还是放冰的方鉴,都离不开冰。早在奴隶社会,我国古代人就懂得冬冰夏用了。冬天,他们把在河面凿取的大块冰块藏在地窖里,再用土厚掩贮藏,这样夏天就可以取出来用了。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顿时凉风满屋。

凉席

  作为夏天必备纳凉工具,凉席在古代肯定是不能少的,古代的凉席主要是用竹子做成的,由于成本较低,百姓当中也是普遍使用。可是如果是炎夏,竹席纳凉起来肯定效果也是一般,于是就有了许多特殊材质制作而成的凉席,比如象牙席。

  在故宫,到现在还保存着一张象牙席。这张凉席据说是从清朝年间流传下来的,但是这样的象牙席其实在古代很早就有了,《西京杂记》当中就记载了一段野史,汉武帝为了讨好李夫人,就将珍贵的象牙席赠送给了她。象牙席的制作过程极其繁琐,制作环境也非常严苛。到现在为止,我国博物馆内仅收藏了一张象牙席。在故宫保存完好的象牙席,重量大约是2公斤左右,长205厘米,宽125厘米,可是它的厚度只有0.1厘米。而且这张席子还编制出了漂亮的人字纹,韧性非常好,卷展自如,为了保护象牙席,在背面还用枣红色绫缎覆盖,四周更是用黑绸缎包起来,考虑得非常周到。

  (记者 徐燕 整理)

责任编辑:张馨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