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持续高温天气,让人酷热难耐。你有做高温防护措施吗?你的防暑措施正确吗?这份高温防护指南请收好。
行车检查不可少
6月21日9时30分许,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队利津大队执勤民警巡逻至荣乌高速508Km处时,发现一辆银色面包车停在应急车道上,民警随即上前查看。
经过询问司机得知,该司机驾车从东营开往集贤的途中,车辆突然熄火,无法继续行驶,只能把车停在应急车道检查。司机检查后发现,车辆的水箱已经全干了。得知情况后执勤民警第一时间让驾驶员在车辆后方摆放好三角警示牌,然后往水箱里加水排除故障,车辆正常行驶后,执勤民警才离开现场。
交警提醒,广大驾驶员平时要注重车辆保养,上路前检查车辆状况,做好行车检查。夏季轮胎不宜充气过足,轮胎胎压要正常;查看轮胎纹理,轮胎花纹有一定深度,太浅容易影响驱动和制动,同时易造成爆胎;查看轮胎表面有无被钉子扎伤或有其他外伤。
行车前,检查汽车机油、水箱、雨刷水箱,确保机油正常,水箱充足。夏季天气炎热,驾车出行前一定要检查好车辆水箱里的水是否足够,因为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水箱里的水可以有效冷却并保护发动机,水箱一旦缺水,会导致发动机部件损坏,严重的会导致汽车自燃,非常危险。检查驾驶室内仪表盘、档位、方向、刹车等是否正常。
另外,夏季要谨防汽车自燃,注意检查车辆的高、低压线路是否短路或老化,插头是否松动,蓄电池是否正常,油路是否有漏油等。建议车内配备灭火器,还可向保险公司投保自燃损失险。车上不能放易燃易爆品,打火机、易拉罐汽水、纸张、香水等易燃易爆物品尽量不要放在车内被太阳直接暴晒的地方,否则在阳光的直接暴晒下,容易着火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夏季行车尽可能在车上备好灭火器、三角警示牌、逃生锤等工具,以备不时之需。
温馨提示,高温天气,车辆加油不可过满。汽车油箱盖都设有通气孔,如果汽油加得比较满,行驶中的颠簸会使汽油溢出,遇上静电就会引发火灾。同时要加强电气线路的检查,以防老化起火。行车时也要格外小心,天热时,打伞遮阳的行人渐多,为遮住阳光,伞的高度通常较低,低于持伞人的视线。驾驶员在行车特别是超车、拐弯时,需格外小心。
平和心态很重要
在这样一个炎炎烈日的季节,人们的体力消耗大,容易感到困倦、烦躁,心情也容易激动、发怒,那么在夏季我们应该怎么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呢?
首先,要注意保持合理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心神的宁静,夏季应早睡早起,同时用适当的午睡来补充睡眠的不足。在睡觉之前,做好防蚊驱虫的措施,并做好降温通风的措施,这样就能保证睡眠质量。除此之外,如果工作的时候感觉疲倦,在工作的空闲时间可以自己做一下眼保健操,贴个眼贴,闭目养神,晚上会更容易进入睡眠。
高温天气容易使人疲劳,驾驶人的注意力和判断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出现动作迟缓、过早,操作停顿或修正时间不当等不安全因素,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中长途驾车应确保充分睡眠,尽量避开午后和夜间行车,日间连续驾驶不要超过4小时,夜间不超过2小时,每次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途中若感觉困倦,应尽快选择安全地带停车休息。
高温天气行车忌“赌气”。高温下驾车,驾驶人易心情烦躁,一旦遇到外界情况刺激(如对方车辆挤压占道、夜间会车不闭远光灯),容易引起情绪激动,从而出现行为过激,如让车不让速、超车急转向等等,极易造成事故。望广大市民出行时一定要保持平常心,遵法守规,安全文明出行。
当心患上“空调病”
说起“空调病”,不少人可能会问它是什么,医学上其实并没有一种病叫作“空调病”,所谓“空调病”是指因吹空调引起的一些不适症状,如喉咙干、鼻塞、流鼻涕、咳嗽等,这通常与空调的不恰当使用有关。
导致“空调病”的原因较多,包括室内外温差太大,空气过于封闭导致细菌病毒滋生、氧气浓度下降,以及空调长期不清理等。可见,“空调病”出现的原因不在于空调本身,而是没有掌握空调的正确打开方式。
夏季应该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内,避免空调冷风直吹,最好设置风向朝上;进出空调房注意温差,做好冷热过渡,例如刚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室内后稍等一段时间再开空调;在剧烈运动出汗之后不要马上吹空调;空调温度设置不要太低,26℃为宜;在吹空调时要注意多喝水,补充水分,防止干燥;使用空调要注意定时清洗和维护空调等,长时间未使用的空调,使用前记得清洗消毒;房间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保暖,并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果出现不舒服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个人体质,避免夏日“空调病”。
盖被子吹空调能防“空调病”吗?记者了解到,盖着被子只是可以保暖,但是不能防止感染。有的人盖被子之后把空调温度调到很低,这时候,空调的冷空气会对露出来的鼻腔、口腔造成刺激,而且空调中的细菌也会侵入人体,易让人出现头痛、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另外,外出行车不宜长时间开空调。发动机怠速运转时,汽油燃烧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车内人员呼出大量二氧化碳,二者相加导致车内氧气急剧减少,故应调节空调工作状态,每隔一段时间打开车窗透气。
(记者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