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节,各个超市、商店都上架了粽叶、糯米等包粽子的食材原料,许多单位、团体、幼儿园等纷纷举行了包粽子活动,几乎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添了粽子这一传统美食,显然,粽子成为了端午节最好的代言。
闻着粽香,解开粽子上的绳子,一层层剥开,不管粽叶里包裹的是什么馅料,都被浸润上了浓浓的粽叶清香。
那么,对于粽子这一中华传统美食,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粽子的“前世今生”
粽子也称筒粽、粽籺、角粽等,据记载春秋时期已有,不过那时候是用菰叶,也就是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所以叫角黍;而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叫筒粽。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载:“芦叶裹米也”;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碱水粽。
到了晋代,粽子和端午节正式结合,成为节日指定食品;这时的原料除了糯米外,新加入了中药益智仁,所以又称益智粽,除了益智仁,有时还加入瘦肉、板栗等,被当做礼品用于节日往来。
到了唐宋时,吃粽子更是成为风尚,更是多了果品粽,不仅形状多变,还组成亭台楼阁等形态用于商业宣传。
元明时期,粽子完成了换装,由菰叶变为箬叶、芦苇叶,种类更是多变,出现了豆沙粽、枣粽、坚果棕等。
明清时期,粽子多了一种属性,成了吉祥食品。科举考试的盛行,也进一步带动了粽子的发展,每逢考生进考场前,家人都会为其包“笔粽”,就是一种笔形的粽子,以讨个彩头“必中”。
到了现在,粽子更是多出了许多花样,不仅形态各异,原料更是丰富多彩。比如,华东地区的八味八式、塘栖粽、美人粽、咸粽、八宝粽等;华南地区的广东粽、大枕头粽、狗头粽、瑞溪粽、洛基粽、安定黑猪粽等;华西地区的辣粽、蜂蜜凉粽等;华中地区的槲坠、烧肉粽等;华北地区的红枣粽、豆沙粽等。
粽子的地域特色
如今,粽子更具多样性,主要分为北方的甜粽和南方的咸粽两大类别,而不同地域的粽子,也有不同的特点。
斜四角甜粽
北京的斜四角甜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中山芦兜粽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肉粽
闽南肉粽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等地区的特色传统美食,用糯米包住猪腿肉,再用料酒、老抽、姜、八角、桂皮调味。
海南五色粽
五色粽是采用野生植物的叶液一盒染成一种颜色,分别染成红、黄、蓝、黑、白色。再加入腌好的野味或家禽肉。
山西黍米(黄米)粽子
山西粽子以黍米(黄米)裹红枣制粽为最多,美其名为“黄金白玉裹玛瑙”。黄米还叫黄黏米,除了血糖指数低,大黄米的营养价值更高于糯米,并与小米相当。它的蛋白质、矿物质铁、钾、锌等,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含量都优于糯米。同时,我国中医认为,大黄米还有益气补中的功效。
各地粽子除了食材不同,包裹材料也不尽相同。北方多用苇叶包裹,这是因为北方总体气候相对寒冷,芦苇生长较多。而南方多用竹叶,这是因为南方温暖湿润,适宜竹子生长,竹叶也较宽,包裹起来难度较小。
说说那些“洋粽子”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等节日一样,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过端午节,习俗之一是吃粽子。有些人认为只有中国人才喜欢吃粽子,其实有些国家也吃粽子,“洋粽子”主要流行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日本在历史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有端午节,也吃粽子。所不同的是,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米粉做成的,形状呈长圆形,像个锤子,并在粽子上缠兰草。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但与端午节无关。缅甸粽子也用糯米做主料,用香蕉、椰蓉做馅,其香气扑鼻,吃起来糯软甜美。
菲律宾把粽子作为当地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粽子形状呈长条形,风味与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基本相似。
印度尼西亚的粽子也很有代表性,用馅特别讲究。其肉粽是用新鲜牛肉末加上香菇、葱等,吃起来香滑而不腻。
墨西哥的粽子与中国粽子很相似,称作“达玛尔”。它以粗玉米作主料,再配以肉片和辣椒,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吃起来又香又辣,别具风味。
哥斯达黎加粽子用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带有粘性的玉米粉做主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然后用新鲜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
秘鲁的粽子比较接近上一种,是当地圣诞节美食。圣诞节这一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边吃粽子。
(记者 陈明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