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里的艺术人生——专访垦利区文化馆群文辅导员崔忠

/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画的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中国画的魅力妙不可言,一支毛笔软软的,蘸一滴墨挥洒去一根线,蘸一滴水泼出一片风景,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与赞赏。记者采访了垦利区文化馆群文辅导员崔忠,讲述他与中国画的故事,一起来鉴赏一下他的精彩画作。

/

  《独占人间第一春》

  记者: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国画?您对国画的理解是什么?

  崔忠: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

  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讲究“气韵生动”,结合物体外表,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表达“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焦、浓、重、淡、清”;讲究“骨法用笔”,空白的布置及物体的“气势”。

  中国画也可以说是“写”出来的,是具有东方审美情趣的、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具有生命意味的绘画形式。“笔墨纸砚”号称“文房四宝”,是我国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意义不仅是书写绘画,而且包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另外,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文镇等相关绘画用具还有很多,都是完成一幅画作的“好帮手”。

/

  《江山如此多娇》

  记者:看了您的画作,感觉您的作品大多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画风浑厚大气,朴拙自然,请问,您是如何走上国画道路的?为什么会热爱国画?

  崔忠:“画是无形的诗,诗是有形的画。”国画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揉于笔端,在宣纸上宣泄出来,能够在画中领悟人生、提高修为。国画使用的毛笔是软的,可以通过提按产生变化,墨通过水的作用层次也是变化的,生宣纸见了水又产生了“沁”的变化,这一绘画过程十分生动有趣。当然,要完成一幅国画,必须有深厚的绘画基本功和才识学养。

  我从小就对绘画情有独钟,小时候,喜欢看课本上的各种插画,它们仿佛成了我的绘画启蒙老师,我会照着课本上的插画,模仿着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画满了一本又一本的作业本。慢慢地,我越来越关注国画,想要了解国画的奥妙。于是,我找到自己喜欢的国画作品为范本,进行临摹揣摩,一点一点自学积累起了一些绘画功底。1988年开始,我在垦利县电影公司工作,担任电影放映技术员、电影美术宣传员。曾师从于临沂大学美术学院研修国画,帮助我打开了研学国画的大门。之后,我四处拜师学艺,苦练绘画方法,并学习书法,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到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进修的机会,正式研究学习国画,师从刘怀勇先生,同年进入刘怀勇导师工作室。在导师的指点下,开始略懂国画入门之道,感受到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于是立志苦学,经常废寝忘食地画到凌晨。

  2014年至今,我在垦利区文化馆工作,担任群文辅导员,已开办了22期国画班,公益培训学员达2000余人次,带出的学员多次在省、市、区、县级书画大赛中荣获奖项。我常怀一颗学有所长、回馈社会的感恩之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国画、热爱国画,让我们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

  《一堂和气》

  记者:您认为,中国画教育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他们的成长发展有什么帮助?

  崔忠:中国画博大精深,不只是成年人,当代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中国画教育,不仅是教青少年们学会画画,主要是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也是他们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一时好奇来学习国画,但是没学几节课就感到枯燥乏味,想要放弃。我经常鼓励他们,学画贵在坚持,不要因一时画不好就放弃,没准哪个瞬间,就会感受到国画的美。

/

  《牵牛郎》

  记者:您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崔忠:“让艺术走近大众,走近寻常百姓家”是每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是公益教学,但能得到部门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知足常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八年来,我手把手教学,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书画爱好者们,累并快乐着,真正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

/

  《硕果独存》

  记者:对于国画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期望?

  崔忠:让更多人关注国画、热爱国画,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不同人的经历不同,对美的认识、文化的认识、生活的感悟都不同,对于中国画意境神韵的领略不同。不仅是人需要进步,我们的国画,也需要与时俱进,以中国传统绘画为根基,引入西式画的优势特征,融合成为既有中式古朴意韵,又有西式新颖时尚的新式国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将目光聚焦到国画中,吸引更多的人走上国画创作和国画教育的道路上。

(记者 李萍)

责任编辑:张馨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