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从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要求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
《通知》指出,要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建设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剧场、红色旅游景区等打造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优先保证青少年校外实践需要,并有效服务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为青少年就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便利,具备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设置未成年人专属活动空间和固定服务时段,组织适合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要加强艺术创作选题引导,推出一批能够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文艺精品。广泛开展青少年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办好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推动爱国歌曲传唱;面向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普法教育等主题公益演出和展览展示活动;鼓励文化文物单位、艺术院校、旅游院校等面向青少年开发设计寓教于乐的文创产品,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品课程。
要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开展文化进校园系列服务,继续做好“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博物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积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素养培育。
要支持学校课后服务,遴选推荐一批思想品质过硬、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文化工作者,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由义务教育学校根据需要自主选聘为文化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设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指导学生文化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结合青少年特点,遴选适合进入校园的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教育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组织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红色旅游金牌讲解员进校园开展党史故事宣讲,继续举办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创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载体;搭建“文教合作”平台,建立青少年活动效果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价等跟踪反馈机制,促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的生产供给与学校的教育需求相匹配。
同时,要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加强专业人员交流合作,建立文化和旅游系统、文物系统与教育系统协同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工作长效机制;优秀典型示范引领。
相关新闻
近日,垦利区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垦利区银座超市进行少先队“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
按照疫情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后,老师和超市工作人员带领学生来到柜台和商品前。学生们跟售货员认真学习,他们认真记录了产品的价格、重量、保质期等,并热情洋溢地为顾客介绍产品,还有同学的通过叫卖的方式吸引客流,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与他人的沟通合作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消费和理财意识,深刻认识到每个工作岗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记者 陈明慧 通讯员 崔燕 张雯)
教师心得
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一个人只有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过程的艰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有参与过春种、秋收,才知道农人的艰辛,才能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劳动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热爱劳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
通过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重智轻劳的教育倾向,当前城镇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不爱劳动、浪费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习惯差等现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们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快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适当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玩具、洗袜子、擦桌子、打扫房间,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意识到自己也是具有自理能力的,从父母“领着走”到靠“自己走”,孩子在劳动中学会了独立自主。
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家务劳动都是父母完成,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工作一天还要回家做家务的辛苦,会把妈妈刚刚收拾好的房间弄乱,会把吃完的果皮乱扔,会因为没有自己爱吃的饭菜大发脾气……只有让孩子自己动手,自己收拾房间方知劳动的辛苦,自己下厨做饭,才明白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也只有在真实的体验中,他们才能明白父母的不易,懂得了父母的辛苦,才能更加懂得感恩。
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孩子把自己杂乱无章的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把随意乱扔的衣服收拾得整整齐齐、把满是油污的碗筷洗得干干净净,看到整洁干净的环境,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而成就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劳动的过程,必然是辛苦的,从洗抹布擦桌子再到洗干净抹布,一件不起眼的家务劳动都需要时间与体力,日复一日的劳动增强了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了坚持。
劳动能教会孩子责任与义务,教会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劳动能帮助孩子学会感恩,劳动能够磨砺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安排适合年龄特点的劳动,从晾衣服到洗袜子再到洗内裤,从摆碗筷到擦桌子再到刷碗,从丢垃圾到扫地再到拖地……一点一滴,循序渐进,让孩子在劳动中不断体验成就感。
我们要设立合适的激励方式,口头奖励、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每天一个小目标、每月一个大目标,鼓励孩子将家务劳动坚持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废。
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给孩子带来了独立、自信、感恩、责任意识等伴随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双减”时代,我们不妨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
(东营市晨阳学校 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