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稳又好“基本盘”——2021年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回眸

数据可以站台,事实可以说话。回眸2021年,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东营“农强村美民富”的画卷,生动诠释着乡村振兴之路迈出的坚实步伐——

过去的一年,东营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8%,列全省第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8%,列全省第2位;69个乡村产业振兴重点项目实现投资新高,达53.4亿元,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85万亩粮食喜获丰收,面积、总产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全面完成生猪稳产保供任务,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全省第一;4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序实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72%,获批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科技会战”突破7项技术难题、16项关键核心技术,棉花、玉米、水稻等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顺利通过国家、省级审定……

乡村振兴之产业支撑:示范创新 特色鲜明

202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任务。全市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比例达到99.7%,35岁以下人员进班子实现100%,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专职专干率达52%。

“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能蹄疾步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燕浩林说。过去几年,全市农业农村战线的干部发扬“三牛精神”,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牵引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农村党员成为振兴乡村的“靓丽风景”,稳定了农业的“基本盘”。

日前,东营区史口镇千允家庭农场在收获富硒莲藕。该镇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新品种及推行无公害、有机化生产,大力发展莲藕、西红柿、葡萄等果蔬种植业,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记者 延智 报道

东营具有沿黄、沿海、盐碱地资源优势。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刻把握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全市“三农”工作乘势而上。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沿黄沿海盐碱地“三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起势,百里黄河生态示范长廊更加亮眼。黄河东岸的东营区龙居镇林家村,打造出了“龙居湾”大河丝语·桑蚕人家项目;黄河古道的河口区义和镇“锦绣河口”现代农业示范区,占地6万亩,成为鲁北地区高端林果、蔬菜种植产业孵化、创新、示范平台;黄河滩区的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育强中草药种植特色产业,种植金盏菊、丹参等十几种中草药1000余亩……

在新户镇,海湖新村盘活沿海滩涂土地资源,集中流转发包,引进浙江等地客商建设万亩小棚虾养殖示范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陆上海洋牧场项目生态养殖和育苗基地、对虾加工厂,打造出生态景区式陆上海洋牧场。

目前,我市拥有对虾池塘养殖面积40万亩,对虾养殖33万平方米,成为我国北方重要工厂化养虾基地。

大闸蟹抢占“C位” 竞相出水记者 庄洪鑫/摄

在向海洋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中,我市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垦利现代渔业示范区、河口新户百万亩渔业示范区为主阵地,统筹规划布局大闸蟹、对虾、海参、贝类等优势主导产业,产业已经集群成链。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东营建设科研基地——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培育出耐盐大豆材料TZX-1736、TZX-805,亩产分别达到264.8公斤、263.3公斤,创造出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新纪录;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盐碱地生物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等重点项目,在耐盐碱植物新品种选育、盐碱地生态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产业示范创新,产业特色茁壮,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上,如今有了更多的“金灿灿”“红艳艳”“绿油油”。

乡村振兴之宜业宜居:人才竞发 文化涌流

在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为一大亮点。我市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方式,引导专业大户和乡村能人入社,多元化发展农业产业增值项目,破解“集体穷、支部弱、群众散、产业衰”等问题,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三方共赢。目前,全市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已达623家。

乡村振兴,人才不可缺。广饶县回乡创业大学生、“全国劳动模范”、张守凤家庭农场总经理刘超创办家庭农场,引领改变农村传统种植模式;山东农业大学硕士李国敬成功注册“硕士爸爸”农产品品牌;退伍转业军人韩军创立“后稷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实施人才回乡、智力回乡、创业回乡“三回”工程,全市共计回引1263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任职,其中163人当选村党组织书记,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2018年,我市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单位在全省首次开展了农民职称评定试点;2019年,我市举行首届东营市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涉及水煎包、烧鸡、凉皮、剪纸等十项特色赛事;202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职业农民植保无人机飞防、草柳编等项目的技能认定,开展乡村人才“六大培训工程”,培育本地高素质职业农民团队,打造农民“土专家”,增强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

在“文明实践、文化惠民、文化传承”中,24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评为省级示范站、14个典型经验入选全省文明实践工作案例;全市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11处、乡村剧场475个、数字文化广场413个,改造提升农家书屋562个;数字文化广场建设经验成为全国样本;在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和乡村记忆工程中,建成村级历史文化展馆(室)251个,分别有2项、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全国、全省项目……以此为依托,文化下乡“热”了起来、群众生活“嗨”了起来,村规民约“建”了起来、文明风尚“兴”了起来。

利津县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记者 于中平/摄

绿色与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双握手。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我市笃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用生态优先铺就城市美色。省黄三角农高区建起了全省首家以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以有机肥生态改良盐碱地为特色的东营市“延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动物所合作共建益虫资源产业化开发中试研发平台,开展生物农药、活体捕食螨、诱芯等技术研发等,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实施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深化村庄清洁“清脏治乱改旧”集中行动、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省市县三级联创和“美丽庭院”创建等举措,我市已先后建成223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县级以上“美丽庭院”达3.82万户,新增提升林带8641亩,创建出6个省级森林乡镇、75个省级森林村居。

昂首阔步新时代,乡村振兴起宏图。在新的历史节点,东营,踏出了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目标更加清晰,脚步也将走得更加坚实。

(记者 张振 王雪 通讯员 倪荣冰)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