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栏目主持人 陈丹
多子女的教育背景下,祖辈开始成为带娃的“主力”,由此,“隔代教育”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把孩子的教育、日常照料交由家中的老人代理,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不是新话题,却是热门的讨论内容,因为隔代教育衍生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在养育过程中,老人们的“经验派”和年轻父母的“理论派”争执不断。隔代教育,对孩子成长有何利弊?关于育儿理念的冲突,两代人又该如何协调?如何让祖辈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在隔代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期圆桌派邀请了多位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师共同探讨如何为隔代教育赋能,让隔代教育出力又讨好。
隔代教育吃力不讨好
根源在“界限不明”
主持人:我们总说“隔代亲”,通常大多数老人都特别喜欢孩子,也非常乐意帮助孩子的父母照顾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在给予忙碌的父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之暴露出它的弊端。隔代教育应该如何辩证看待?
张丽丽:我们在平时家访中能感受到,大部分年轻家长带孩子都需要祖辈“搭把手”。祖辈的育儿经验和人生阅历比初为人父母者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年轻父母照看幼儿经验的不足。老人时间也更充裕,让年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此外,祖辈身上也保留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在他们的教育下幼儿也会受到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
隔代教育的弊端在于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唯经验论是有害无利的。老一辈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可能比较落后,往往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育儿知识,经常会出现溺爱迁就、包办代替、保姆型“隔代家长”等。总之,任何问题都是需要辩证看待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主持人:我们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年轻父母对祖父辈带娃颇有微词,比如孩子跟父母不亲、孩子被老人包办太多、自己无法跟老人沟通育儿理念等。老人却觉得,自己带孩子整天累得要命,出力不讨好。因隔代教育理念差异引发家庭矛盾,根源是什么?
董国杰:隔代家长带孩子的类型一般有三种,一是帮忙型,当孩子的父母工作忙时,老人来帮着接送孩子上下学或帮着做饭等。二是保姆型,三代人住在一起,由祖辈负责孙辈的衣食起居,包办整个家庭日常生活。三是全托型,孩子的父母因工作等原因,不方便带孩子,孩子直接留给老人代养。
这三种类型中,保姆型最容易引发家庭矛盾。三代同堂,祖辈以自己的过往经验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而父母则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两者本质上是不冲突的,如果各司其职,则有利于孩子的教育,但很多祖父辈把孙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儿子孙子一起养,这种权责不清、界限不清、分工不当的养育方式必然会带来很多的家庭矛盾。
肖静:家庭教育是个大话题,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观念和做法,产生分歧的直接原因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差异,但其本质并不在此,而在于是否有统一的思想和明确的分工。如果思想不统一,分工不明确、界限不明晰,不仅会引发家庭矛盾,还会让孩子没有了方向。
厘清育儿角色
隔代教育也能带好娃
主持人:家和万事兴,父母的管教方式和老人家发生冲突是常见的事,当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发生冲突时,年轻父母应如何处理好与老人之间的育儿问题,让“隔代爱”变成“全家爱”呢?
肖静:理想的状态是祖孙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父母的教养和隔代教育相互交融,这对幼儿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在隔代养育的情境下,两代人的理念有差异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遵循关系重于教育的理念。关系融洽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同时,我们是如何维系家庭关系的,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示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模仿,如果父母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和老人沟通,理解他们为孩子付出的情感和动机,然后再提出一些意见,不仅容易让老人容易接受,更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要对老人有感恩之心,珍惜老人的劳动。祖父辈没有义务帮忙带孩子,他们放弃自己晚年自在的生活,精心呵护着孩子的生活,这是老人对子女工作的支持与帮助。站在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应该对老人心存感恩,时时关心,话语自然会柔和几分,矛盾就会减少几分,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要学会有效沟通,掌握沟通技巧。比如跟姥姥姥爷沟通,最好由妈妈出面,跟爷爷奶奶沟通,爸爸出马更合适。再比如,善借外力,巧用权威。在老人面前,别人说的话往往比我们自己说的话管用很多,尤其是带有一些权威的人,比如医生、老师、专家等,为了让老人转变观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外力来帮助解决。
张丽丽:和祖辈有了融洽的沟通,达成统一战线后。更重要的是厘清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祖辈只能是好帮手,每个家庭成员在各自的位置上尽好自己的那份责任,清楚自己在“隔代养育”情景中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自我角色,界限明晰、互不甩锅、互不越界。
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划分管辖范围、确立好生活边界,一家人可以提前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商议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任务分工,达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合作氛围。比如在育儿决策方面,对年轻一代父母的育儿决策,祖辈应该给予尊重。在育儿方法方面,一般根据孙辈年龄的特点,婴幼阶段养育过程中的问题,父辈可以多听取和尊重祖辈的建议,而随着孙辈年龄的增长影响,祖辈则要多尊重父辈的选择。
为隔代教育赋能
实现“三代共赢”
主持人:刚刚对于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以及两代人共育的策略讨论得很深入,现实问题是,并不是每一位爷爷奶奶都是教育专家。所以,隔代教育的问题,不是隔代本身的问题,而是祖辈有没有教育能力和方法的问题。如何提升隔代家长的更新育儿观念、提升育儿水平呢?
姜宏德: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需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成长规律,提高隔代教育的指导性,做智慧祖辈家长,达到“三代共赢”。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幼儿园的教育指导和引领作用。各学校、幼儿园在建好“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设立“隔代教育”专项课堂和个案“咨询室”,聘请隔代教育专家,讲授隔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学校通过召开两代家长的经验交流会,梳理整合教育方法使双方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提升育儿技能,还可以让祖辈家长参与幼儿园、学校活动,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动态,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同时,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发育特点,了解祖辈的教养方式,给祖辈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二是要积极整合凝聚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或家长学校)的作用,开好“隔代教育”家长课堂,真正解决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要利用各级“老年大学”的阵地,开展“隔代教育”家长课堂,积极推进家庭隔代教育对隔代家长进行共性培训和个性指导。
三是要做好教师培训和课题教研。隔代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建议在各类“家长学校”和“老年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积极走出去,学习其他地市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应课程体系,帮助父母和老人提高隔代教育的水平,提供更多的育儿支撑。其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咨询师)以及班主任的培训,因为他们是与家长最直接的沟通联系者,可以有效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法,提升育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