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城市的故事】湿地保护的生态样本

守黄河入海之喉,承黄河水沙之惠,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江大河生态保护现状最好、代表性最为突出、保护意义最重大的河口三角洲,融合了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河、海、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最佳场所和天然实验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是维护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日前,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工作人员值班巡护时,在黄河口管理站中心路西自然水域偶见国家二级保护鱼类野生松江鲈鱼,这是首次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淡水水域发现国家级保护鱼类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鱼类,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松江鲈鱼并非仅限于松江所产,在我国,历史资料记载的该鱼分布相当广泛,其种群几乎遍布整个中南、东南沿海及相关河流水域,北起鸭绿江口,南至九龙江口,在厦门、舟山、宁波、嘉兴、南京、长江三角洲各地和长江口、苏北沿海、胶州湾、烟台、秦皇岛、庄河、营口、大连等地及台湾北部及西部均有分布。松江鲈鱼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朝鲜西部沿海和鸭绿江、大同江等河流,以及日本九州岛有明海沿岸及其滨海诸河。后来,受过度捕猎、洄游路线被切断、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松江鲈鱼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

松江鲈鱼在自然保护区的存在,填补了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保护鱼类的空白,使保护生物种类范围从天空至陆地再延伸到水体,呈现空、陆、水多层次分布。有力证明了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更趋健康,生态结构更加合理,生态完整性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卓著成效。

1、依法依规,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独特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奇、特、旷、野、新”的美学特征。自然保护区坚持依法依规保护,推进综合执法,实行差异化管控,有效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颁布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等部门赋予自然保护区119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理顺了执法体制,实现了综合执法。

编制实施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开创了全国自然保护区详规编制先河,规范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

2、物种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重点开展了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等工作,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

目前,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1630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2020年以来新增加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资源丰富,各种植物685种,根据监测近几年由海岸到内陆分布的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等主要植被群落面积逐年稳步增长,呈正向演替。湿地生物稳定增长,湿地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湿地功能进一步增强。

3、系统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健康

自然保护区坚持“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系统修复治理,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恢复水系连通,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互花米草综合治理,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成立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联合开展湿地修复模式、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等科研攻关,形成了20余项可复制推广的科研成果,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先后实施总投资10.8亿元的16个湿地修复项目,探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修复模式,分别是:河流沼泽湿地修复,以水系连通为主要内容;盐沼湿地修复,以疏通潮沟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要内容;潮间带湿地修复,以根除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

地辽天阔、百鸟云集、草丰水美、风光旖旎……自然保护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担当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统领,加大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力度,促进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下一步,自然保护区将全面加强黄河三角洲保护修复,切实发挥好国家公园“保护、科普、研学、游憩”等综合功能,把黄河口国家公园打造成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标杆。

(文/李萍 图/刘月良 魏玉珠)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