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重科技 盐碱地上创奇迹——黄三角农高区在盐碱地种业创新与综合利用上实现新突破

  俯瞰深秋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豆“金灿灿”、藜麦“红艳艳”、苜蓿“绿油油”……五彩斑斓的背后,书写的是希望与蜕变的故事。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踏上这方土地,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在一块大豆田里,总书记摘下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并夸赞“豆子长得很好。”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基础性研究,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为把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指示要求落到实处,连日来,黄三角农高区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努力践行,谋划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并尽快发挥支撑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首要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搭建平台、团队建设、项目争取和打造应用场景等方面入手,提升黄三角农高区资源的聚合力、发展的创造力,奋力在发展盐碱地农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头,努力建设国内唯一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罗守玉表示,从现在开始到2022年10月,黄三角农高区将提升完善、新建7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形成生物、信息、先进制造等高技术与农业技术交叉融合,功能完备国内唯一的平台集群,为盐碱地农业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优势产业育成和人才聚集培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同农技人员进行了亲切交流,他说:“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这句话,是给科研人员的“强心针”,也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黄三角农高区将更加注重产学研用机制协同创新,努力打造科学家、工程师和职业人才配置合理、根深叶茂的“人才集团军”。黄三角农高区将与院校沟通协调形成制度,把专家双聘制、业绩互认制和双薪制等政策落到实处,让专家在农高区来得放心、干得安心;与国科大农学院、青农大、山东理工、东营职业学院等合作,把培养农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课堂,搬到农高区的平台、企业和现代化农田,建立职业人才“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引导“零零后”做新时代农民上破题起步,培养职业农民;做实产学研结合,建立社交平台和撮合机制,从中试环节把企业家引入项目、引入试验场景,使专家和企业家在试验中相识相知,最终成为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战友。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指示要求,黄三角农高区将开展系统集成创新,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努力打造盐碱地农业现代产业场景和示范样板。提升科研平台运营水平等“软实力”,建成公共开放、市场化服务和商业化运作平台,搞活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中试经济;打造盐碱地生态保护与利用、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智慧农场等产业示范样板,并形成标准、模式向外推广服务。打造生态草牧业、盐碱地种业、智能农机和机具、绿色农业投入品等四个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专业化公司,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示范模式。

  如今的黄三角农高区大豆丰产丰收、藜麦长势正旺,这片已经发生巨大变迁的土地,被寄予继续孵化变迁的希望。农高区人也将继续以脚踏实地的耕耘、埋头苦干的奉献,汇聚起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的“诗意田园梦”,在新征程上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张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