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实

  “东营是沿黄沿海城市,临河靠海的绝佳生态,孕育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滩羊、黄河口大米、黄河口莲藕等系列名优特产,是久负盛名的‘百鱼之乡’‘中国对虾之乡’,特色美食数不胜数。”10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济南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东营专场,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当起了推销员:“黄河三角洲良好的水质、丰茂的水草,带来了黄河口大闸蟹独特的品质和超高的营养价值,与其他大闸蟹相比,黄河口大闸蟹磷、锌等微量元素和必需脂肪酸、游离氨基酸都要更加丰富,目前品牌价值达到26.1亿元,蝉联‘中国十大名蟹’。现在正是吃大闸蟹的最好时节,大家可以通过京东、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选购!”

/

  昔日盐碱地变身网红稻田画。 记者 周广学 报道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着力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上半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41.7亿元,同比增长9.8%,增幅居全省第3位;第一产业增加值72.99亿元,同比增长8%,增幅居全省第2位。广饶县作为全省2个县区之一,被省政府评为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评价先进县。

  统筹推进,三个示范带风生水起

  我市抓住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机遇,集聚先进农业生产要素,规划建设沿黄、沿海、盐碱地三大乡村振兴示范带。统筹示范片区建设、美丽乡村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政策、项目,集中向示范带布局,实施34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5亿元,为示范带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发挥沿黄产业优势,开展黄河滩区种植业绿色发展试点,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万亩试验示范基地,沿黄滩区粮棉作物全面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 发挥沿黄生态优势,加快推进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桃花岛旅游度假区、董王特色民宿等重点农旅项目建设,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方面探索新路径。

  沿海乡村振兴示范带。聚力突破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实施黄河口大闸蟹精深加工、水产品冷链物流及低温仓储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省级及以上海洋牧场确权海域27.4万亩,康华海洋牧场获批为全省渤海湾区域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盐碱地乡村振兴示范带。着眼推动盐碱地农业由改良土壤向适应土壤转变,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建成农作物品种试验基地7处,培育种子企业8家,已有棉花、玉米、水稻等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

  搭建平台,乡村人才归雁聚集

  “强国有我,乡村有我!”推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关键在人才。乡村的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护,组织要靠人才来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靠人才执如椽巨笔来挥洒书写。

  “85后”刘超,2015年从上海市普陀区返回家乡广饶县李鹊镇小张村,从一名央企白领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短短6年时间,她把父母经营的几百亩胡萝卜基地发展成占地2100亩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她本人则成长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

  除刘超以外,我市还涌现出“硕士农夫”李国敬、退役军人韩军等一批返乡创业典范。这得益于积极创新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搭建新型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精心育才、大力引才。我市深化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在全国率先探索评选农民技师和农民高级技师。截至目前,21人获评农民高级农艺师,83人获评农民农艺师,210人获评农民助理农艺师,认定农民高级技师3人、农民技师83人。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行动,回引优秀人才1263人,壮大了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

  补齐短板,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走进东营乡村:小桥流水,屋舍俨然,树木成荫,好一幅“归园田居图”!虾蟹肥美,瓜果鲜甜,牛羊满栏,镇镇都有特色产业。绿树难掩白墙红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特色民宿里感受乡间慢生活,让不少城里人来了就不想走。

  为建设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宜居宜业乡村,我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改厕后续管护机制,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4.6%,30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公厕全覆盖。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农村硬化道路“户户通”。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建成12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村被列为美丽村居省级试点。推进“绿满黄河口、美丽新东营”国土绿化行动,创建4个省级森林乡镇、50个省级森林村居,农村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这就是我的乡村!有产业、有特色、有文化、有内涵、有故事、有风景。现如今,东营乡村产业建设如火如荼,宜居环境明显提升,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组织建设构建出新格局,群众幸福感满满。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