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留死角 发展放开手脚——全市积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家人们,目前国内重点疫情地区是下面这几个城市,有以上地区旅居史的居民,请第一时间找我报备,并配合落实相应防控措施!”10月20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安泰社区网格员孙丽丽在辖区住户微信群中发完通知后,穿上运动鞋,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走访。询问辖区内有无人员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宣传、个人疫情防控提醒……每敲开一扇门,她都分秒必争,随身携带的保温杯,几乎从没打开过。

/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3.8万名社区工作者携手织密疫情防控的“天罗地网”,创造了我市至今仍旧“零疫情”的重大防控成果:在全省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彰显东营力量、体现东营效率、展现东营担当的优异答卷。

  吹响集结号令 进入战时状态

  “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以‘战备’姿态,坚决打赢防控这场硬仗。”市委书记李宽端的话掷地有声。

  疫情防控之初,我市闻“令”而动、超前部署,紧紧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第一时间成立高规格的疫情防控指挥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吹响了全市疫情防控的“集结号”;第一时间构建环东营防控圈,35处疫情防控检查站高效运转,严格落实交通疏导、信息登记、人员劝返等措施,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第一时间开展“全覆盖、无缝隙、地毯式”摸排,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作用,确保市不漏县、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仅用一天时间就将湖北进入东营人员信息基本排查清楚。

  万家团圆的新年,一架架飞机却“逆行”!面对这场大战大考,我市立足全局、同舟共济,全力服务全国抗疫大局。对外援助、物资调配、力量统筹、资金划拨,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贡献了东营力量。先后派出援鄂、援济、援滨、援疆、援青医疗队,一次次与病毒赛跑,一次次托举起生命的希望。

/

  闭环管理无缝隙 密网来自大数据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一着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为了维护“零疫情”战果,我市建立了严丝合缝的“闭环管理”机制,堵紧堵死每一处可能出现的漏洞,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输入风险。对境外入境人员,细致周到“点对点”服务,确保从“国门”到“家门”的绝对安全;对疫情重点地区来人,创新应用“东营行”防控排查系统,靠“大数据+脚底板”打出了高效组合拳;对15类重点人群,坚持应检尽检;对冷链食品运营单位加密检测频次,加强全程管控;对重点场所,分类调整优化防控工作规范,全面落实验码、测温等防控措施;对核酸检测能力提升、疫情处置机动队组建、重要医疗物资和隔离场所储备等疫情应对处置准备任务,都立足实际落细落实。

  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我市汇聚起防疫战线的磅礴力量。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社区到学校,从疫情信息发布到入户宣传动员、从应急物资保障到疫情实时监测、从实施隔离观察到组织核酸检测,各级层层动员,各领域、各行业、各条战线积极行动,携手织密阻断疫情的“天罗地网”。

  这张“网”,是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16类“网格”、5万多名网格员整合归并,重新赋能。按城乡社区300户1000人的规模,重新划分网格6098个,把每个人、每一寸土地都纳入网格。也正是这张“网”,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所有社区网格组建“1+N”社会随访联合小组,对全市所有农村、社区进行全面摸排。

  防控不松劲 复产有硬招

  如何在防控好疫情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考验着东营的决策者们。

  2020年1月29日,我市印发意见,指导企业切实做好开工前的疫情防控准备;2月2日,我市进一步制定措施,规范企业复工的条件和流程,下达了全面复工动员令。

  既要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又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既要巩固防疫成果,又要兜住民生底线;既要稳定经济运行,又要稳定社会大局;既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又要确保“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这是目标,更是要求。为此,市、县、乡三级组建由2144名干部组成的复工服务队243支,对“四上企业”“一对一”配备驻企联络员,对其余中小微企业由镇街实行“一对多”联络服务,形成了企业复工服务办、服务队和驻企联络员三级联动工作体系。

  减税、降费、减租,贴息、奖补、援企、稳岗……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举,鞭策着稳经济的“三驾马车”奋蹄疾驰。今年上半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部进入全省中上游: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9%,居全省第7位;两年平均增长6.8%,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0.7%,均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1%,居全省第5位;两年平均增长14.3%,居全省第1位。外贸进出口增长77.6%,今年以来连续保持全省第1位。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