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红色的印记(九)

纪家疃歼灭战遗址

  1939年,日寇在小清河沿岸修起了无数据点,妄图封锁小清河,截断南北交通,消灭我抗日武装,常寨就是其中的据点之一。

  1940年,驻常寨的日寇据点,经常出动“扫荡”、抓夫修公路至五燕和五区纪家疃一带,沿途村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我八路军三旅基干三营营长张百令和四边四大队闫维华奉命于12月24日驻防纪家疃一带,寻机给日寇以严重打击,彻底歼灭驻常寨据点的敌人。

  我军驻防纪家疃之后,经过几天侦察,摸清日寇活动特点,首先发动五燕的群众将敌人已修的公路破坏掉,继而切断常寨与石村日寇的交通。为了给日寇以严重打击,基干三营和四边四大队决定“引蛇出洞”就地围歼。谁去“引蛇”呢?经研究由四大队一中队队长秦子敬同志负责。秦子敬受命后于27日夜,找到纪家疃村地下党员李福斋(伪村长),讲明了“引蛇出洞”的战略决策,李福斋当即表示坚决完成任务。28日清晨,李福斋去常寨炮楼据点谎报称:“修的公路被八路游击小组破坏了,还有七八个土八路蹲在村里催给养。”日军小队长听了后,立即下令纠集日伪军整装出动。

  12月28日上午,李福斋走后,我三旅基干三营的一个连和四大队一、三中队,分别布阵埋伏在纪家疃前沿阵地,形成了包围圏。主力部队埋伏在庄西北角老茔盘树林里准备打接应,一中队在西门,三中队在西北角准备作两路包剿,主力两个排埋伏在围墙以内打冲锋,依围墙挖掩蔽体,并派出侦察兵观察敌人动向。

  中午时分,日军小队长原锋率日伪军51人(其中日军13人)从常寨据点出发,渡过小清河路经辛庄子、郭家庄子、佛王,抓住农民聂启贞当向导向着纪家疃扑来,日军狡猾地迂回前进,我军当即调整部署,打口袋战。我军先放过前头带路的6个伪军,在中间的日军大摇大摆地走来,得意忘形地步步进入了我伏击圈。这时我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枪炮齐鸣,步枪、机枪一齐射向敌群,被打懵了的敌人措手不及,这时我前沿阵地突击排,跃出战壕,越过围墙,插入敌人心脏,一、三中队和接应排包抄过来,把敌人杀了个仰面朝天,伪军见势不妙撒腿逃窜,日寇几次反扑均被制服。经过两三个小时的激战,将敌寇全部消灭。

  此次战斗,共毙敌50余名,缴获手炮3门,轻机枪2挺,三八大盖步枪30余支和弹药若干。此战斗正值1941年元旦之际,《群众报》就此战役刊发头版文章《以伟大的战斗胜利,来迎接簇新的1941年》,以表彰此战役的大获全胜。

杜荣甲烈士墓

  杜荣甲(1910年—1941年),字秀东,1910年8月出生于东营区史家口(今史口镇史口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读,学业优良。1930年在村校就读时结识了来校督学的博兴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张静源。在其影响下,积极阅读进步书刊,在同学中倡导新学、反对封建、反对迷信。他目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耳闻“九一八”侵略者罪行,渴望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1931年底,杜荣甲到博兴县图书馆工作。有幸阅读了《资本论》《社会科学大纲》等著作和《新青年》等进步杂志,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再加上受到马千里等有志之士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于1932年3月,经张静源爱人李云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回到史家口,发展了侯执礼、吴传才、杜冉友等人入党。7月,建立中共史家口支部,任支部书记。支部建立后杜荣甲即与侯执礼等组织进步青年准备参加中共博兴县委组织发动的“八四”暴动。暴动失败后,史家口支部与县委失掉了联系,杜荣甲便在本村当了小学教员,以教书育人为业,继续宣传党的主张,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热忱。

  七七事变后,杜荣甲组织邻近学校进步教师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迎接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1939年3月,与博兴工委取得联系后,他与本村侯执礼等重新建了支部,隶属博兴七区区委(区委书记薛少九)。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史家口支部开展群众性抗日活动,建立了人民自卫团,作为与敌开展游击战争的准备。1939年冬,日军占领了史家口,对抗日活动进行镇压,七区党委遭破坏,书记薛少九被捕变节,出卖了史家口支部的党员,杜荣甲与3名党员及1名非党抗日积极分子共5人被捕,后经伪区长杜子厚(后被日军杀害)营救获释。

  1941年7月,十六旅旅长李法熹,三团团长成建基投靠了日军,被编为“武道剿共建国军独立二团”(此称号当地群众知道的不多,一直称十六旅)。依靠张许据点日军的势力,回三里庄,拆除民房,在史家口一带抓丁拉夫,筑起了自称“固若金汤”的据点。日伪勾结连续“扫荡”,对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史家口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中。8月间,八路军三支队为了打击敌顽的嚣张气焰,曾住在史家口南的培李、木李等村。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为解决抗日队伍的军需,杜荣甲、侯执礼等冒险集粮3000余斤,夜间秘密护送到我军驻地。

  尽管工作严密谨慎,但在刀尖上行走毕竟太危险,1941年10月7日晚,杜荣甲被暗杀,时年31岁。因为党的工作的秘密性,连亲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随着战事紧张和知情人的接连牺牲,杜荣甲被杀案一度石沉大海。一直到1954年,家人找到他曾经的挚友,时在济南军区的革命志士马千里,写下证明信,方以追认杜荣甲同志烈士身份。

(记者 闫雯雯 整理)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