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 ——透过邹平“窗口”看乡土中国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4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记者李静)1979年,中美双方达成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协议。美国学者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要了解中国必须首先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就幸运地被选定为“中国农村考察点”。

  近日,“云话山东”系列外宣活动第一期之“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专题宣传活动来到滨州市邹平市,探访这个被美国学者持续观察20年的乡土中国的“窗口”。这里,上百位美国学者来过,1997年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曾来过,还被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85年,美国学者来到邹平的考察内容包括社会变迁组织建制、经济发展、民风民俗等,并对邹平县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变化作了跟踪考查。这些学者回国后,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作过多次演讲,向美国人民介绍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邹平市外事办公室负责人杨学平介绍,1989年,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奥克森博格来到邹平,回国后向美国政界作了一次演讲,说中国农民、工人、解放军是真心拥护共产党的,共产党执政地位是稳固的,在美国产生很好的影响。

  1997年卡特夫妇与邹平市民交谈

  1997年卡特在邹平一中参观

  1997年7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北京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会见之后,也来到邹平,走进村庄和学校,和农民拉家常。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农村取得了如此大的进展,使我倍感振奋。中国取得的巨大的、了不起的进步,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回国后,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将中国妖魔化是错误的》,阐述了美中关系的过去和发展的前景,主张美中两国应保持良好关系。

  据当时负责接待的服务人员回忆,卡特及夫人来邹平考察时,只有两名服务人员,他们在邹平马路小吃摊买了根油条边走边吃,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实践表明开放这个考查点不仅对美国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邹平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冯家村村口处,至今保留着两幢“小洋楼”,冯家村原村委主任张林告诉记者,这个小院就是当时美国学者来邹平考察时住过的地方,里面的陈设还保留着他们当时的样子,“他们的到来也让我们村民感到很新鲜,也愿意和他们坐下来谈谈。”张林说道。

  陆续来过的美国学者很多,邹平冯家村村民习以为常,当记者问起到底来过多少学者时,村民们说:“太多啦,记不清了,反正老有人来。”据邹平市外事办的记录,自1985年以来,美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保学者和农科学者等500多人次到邹平进行了20余年的连续性、蹲点式社会研究,其中不少来自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特中心和美国环保署等有影响的机构。

  美国学者史泰丽(左二)1991年在农家考察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艾恺与老农交谈

  问起美国学者在中国究竟是怎样展开调查的,村民说:“他们就是喜欢走家串户地聊天,上到70岁的老人,下至6岁小童都要聊。”其实,面对面地聊天就是社会学的调查访谈,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他在邹平的调查:“一开始我很有条理地向村民提问题,结果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我发现,先跟他们聊天,讲东讲西,问他们小时候玩什么、吃什么,他们放松下来就能告诉我很多有趣的事情,让我了解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就是这样“轻松”地拉家常,艾恺在二十多年的邹平调研中,走访了邹平几百位老人,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也正是有了多方面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邹平由一个位居全省中游水平的县跃居全国百强县的前列。深入推进中美人文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是合作共赢的基础。美国国家科学院在给中国有关机构的来信中说:“贵国决定开放邹平市这一块地方,给美国学术界作为社会考察研究的地点,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大家将此项事业视为中美学术交流的又一里程碑。”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