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催化领域的“塔尖重器”现于东营喜获“催化”——
3月16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基地启用与稀土催化产业园开园典礼举行。我国稀土催化研究领域的相关院士、专家及应用领域的合作企业方代表齐聚黄河入海口,共证建设成果,共商行业要事。
一年多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产业园所在的土地上,还是奠基时的旷野;而今再看,“塔尖”耸立,“重器”落成。从设计到动工,从动工到矗立,发生在东营大地上的拓荒、创新与实干,助力稀土催化这一新材料领域战略性产业“点土成金”。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基地启用与稀土催化产业园开园典礼现场。记者 周广学 报道
攻克“卡脖子”技术 助力“双碳”战略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句话形象生动地道出了我国稀土资源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种可以与石油媲美的战略资源,稀土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从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到导弹、雷达、潜艇,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军事等多领域,成为新材料制造和新技术开发的关键性资源,被称为“万能之土”。稀土催化技术是稀土领域的关键技术,在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发展的今天,抢占稀土催化行业发展制高点变得十分紧迫。
“围绕柴油车的稀土催化、尾气净化材料的应用等进行全面研究,突破这些技术从国五排放标准向国六的过渡,这一战必须打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解释,“近10年来,在汽车尾气催化技术上,我们已经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汽油车尾气催化上,我国有20%到30%的市场份额,但柴油车尾气催化上,份额基本趋近于零,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挑战。要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国家对稀土催化在柴油车上的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尾气催化的材料必须更新换代。我们也希望,稀土催化剂在东营落地后,重新打一个翻身战,把柴油机的市场份额重新拿回来,打好国六保卫战。”
谈及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谈及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稀土催化学术界代表、稀土催化研究院各发起单位负责人和代表们表示:“稀土催化产业的突破发展迫在眉睫,‘碳达峰’‘碳中和’更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情!”
为攻克我国自主汽车催化产业存在的短板技术、卡脖子技术、空白技术,保障汽车产业链安全,2018年,干勇院士会同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启动了“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筹建工作”,由天津大学牵头,依托沈美庆教授团队,联合潍柴动力、云贵集团、威孚高科、国瓷材料等8家稀土汽车催化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稀土催化领域的“产学研用”资源共聚东营。
“研究院选择东营是有远见的”
“研究院选择东营是有远见的。”干勇认为,“山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柴油车是我们的主攻阵地。美丽的东营有很好的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很好的支撑条件,对研究体系的建设和科技创新有很好的认识等等,这些因素吸引了众多院士的目光。”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郭俊梅表示:“我们看中的是东营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从催化剂、配方、载体、涂覆一直到封装、上车使用的协同制造的闭环,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制造在东营市是可以实现的。”
多方看好,多方促成,一条点“土”成金的道路由此开启——
2018年10月9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筹备会成功召开;2019年8月9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在东营签约揭牌;2019年12月7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与产业孵化基地奠基开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大数据基地交付使用;2021年3月,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与产业孵化基地建成。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了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业化项目落地东营战略合作协议;与会院士、领导共同启用国家级稀土催化院研发基地,为稀土催化产业园开园;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就稀土催化发展战略暨科技体制创新实践进行了交流研讨……典礼会程满满,对稀土催化产业在东营的落地速度,与会嘉宾纷纷点赞——
“一年多来,在大家的关心支持下,研究院建设顺利推进,到今天终于全面启用。同时,为实现源头创新与终端应用的有机结合,研究院联合股东企业和行业内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的产业园也正式开园。研究院即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500多天的辛勤耕耘,研究院这棵大树已经枝繁叶茂,即将结出累累硕果。”
“东营作为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少数几个始终保持零疫情的城市之一,为研究院建设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我们也看到了东营人的创业精神,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建成了设备完整、质量上乘、具有很高的试验、中试能力的研究院,大家感到鼓舞、鼓劲、震撼!”
“一院一园一链一高地”
百花相争艳,新貌看今时,在东营落地的稀土催化产业已今非昔比。
会前,与会领导嘉宾前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地考察了稀土催化产业园展厅、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基地台架实验室、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业化项目、山东东珩国纤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项目,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让人看到了稀土催化产业以“一院一园一链一高地”构建起的协同发展态势。
“一院”是国内唯一一家稀土催化领域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级稀土催化产业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屠海令表示:“一年多来,研究院在基于材料基因思想的数字化仿真设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在黏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等方面也卓有成效。”
“一园”即稀土催化产业园。园区占地面积742亩,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延伸产业链条,计划总投资41亿元,围绕稀土催化研究院,实现多个产业链项目的落地布局,壮大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化应用。目前,稀土催化产业园在建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业化项目(一期)等4个项目,同时,园区还谋划了4000万升/年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业化项目(二期)及废催化剂贵金属回收项目、3000吨/年稀土改性氧化铝项目、3000吨/车用脱硝分子筛项目、5000万升/年催化剂封装项目。本次启用的研发基地是研究院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的研发与产业孵化基地,占地111亩,建设催化材料研发、催化材料表征、催化材料中试、催化器匹配标定等四大研发平台。
在以上项目的基础上,从稀土催化技术研发、基础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及应用的“一链”将加快形成。肩负打造“双创新”(稀土催化关键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双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双领军”(领军企业打造可复制的领军产业园区)的任务,“一高地”将实现“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产业协同发展。
会上,“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赢得各界认可。嘉宾们认为,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培育新型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进行科技体制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以长远布局开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局
根据规划,稀土催化产业园预计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稀土催化全产业链多个项目的落地布局。
“预计3至5年内,产业园将建设成为‘小而精’、‘小而强’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利税36亿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天津大学教授、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院长沈美庆在介绍产业园时展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寄语:“希望研究院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彰显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使命担当。”
与稀土催化产业谋篇布局同频共振,新材料产业在我市发展的路线愈发清晰。
为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去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106家新材料和相关企业所在地确定为新材料产业园。去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4.62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13%,集聚有国瓷、新大、东珩、合盛、中车兆源等一批龙头企业。如今,产业园正瞄准“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创新引领,聚力突破,锻造新材料产业发展新优势。
作为我市着力培育的特色产业,包括稀土催化材料产业链在内的新材料产业正在强势崛起。2020年1至12月份,我市统计的47家新材料企业营业收入达221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利润总额35.5亿元,同比增长122.5%,在五大优势产业中表现亮眼。近年来,我市高标准编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建设稀土催化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氧化铝纤维等产业园,近三年产业产值复合增长率超过20%。下一步,我市将坚持创新、高端、集群发展方向,重点围绕高端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化工新材料、铜基新材料五条产业链,实行“链长制”,绘制产业生态图谱,大力“双招双引”,力争“十四五”期间产值突破500亿元,未来打造2000亿级的产业集群。
无论是发展战略,还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为代表的“塔尖重器”在东营有了一个美好的起点——科技攻关已成合力,高质量发展正从“新”发力!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大事记
2018年10月9日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稀土催化材料发展研讨会暨国家级“稀土催化技术研究院”筹备会。
2019年8月9日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在东营签约揭牌。
2019年12月7日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与产业孵化基地奠基开工。
2019年12月7日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大数据基地交付使用。
2021年3月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与产业孵化基地建成。
(记者 刘冬辉 商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