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阖家团圆,共享天伦,是每个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和愿望,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下,我市很多企业员工选择就地过年,以企为家,在生产一线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在东营汇新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从滨州来务工的张建肖正在车间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往年的这会儿,他已经坐在家里,吃着父母做的饭菜,和家人一起过年,但今年为了响应号召,和其他外地务工的同事一样,他选择了留在公司里过年。
春节期间,永盛橡胶、齐润化工、东营汇新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汇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生产车间里,也是一片忙碌景象。
今年的春节与以往不同,“就地过年”,注定会成为2021年春节最热的一个词,我市积极行动,采取“花式留人”举措,用真情和实际行动,留住异乡人在企业就地过年,让“工人蓝”与“春节红”交相辉映。
大年初二,东营汇新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内挂着红灯笼、贴着红春联,有着浓浓的春节氛围,外地员工张建肖起了个大早,穿戴整齐、打扫好宿舍卫生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爸妈,过年好,你们放心好了,我在这边过年挺好的,公司里为我们提供的福利很丰厚,不仅提供了免费食宿,还发放了春节留守关爱红包……”忙完工作后,张建肖拿出手机,打开微信视频,给父母拜起了年。张建肖的父母、爱人和孩子都在滨州,第一次留在外地过年的他心里充满了牵挂,早早就准备了油、大米、干果、酒水、海鸭蛋等年货寄回家中,还给亲人们准备了1000余元的微信红包以表心意。
“还是头一次和同事们一起过年,非常有意义,公司还准备了年夜饭,我感觉很温馨、很幸福。”张建肖说,像他这样的外地员工,东营汇新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还有15人。
东营汇新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外地务工人员正在作业
亚通石化外地务工人员正在作业
和张建肖一样,亚通石化重整车间的岳喜垒一家也选择了就地过年。岳喜垒老家在聊城,虽然离老家不远,但是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他放弃了回家过年,选择坚守在岗位上,一如既往地负责最难最复杂的炼油板块,把石脑油转成高辛烷值汽油。
老家在湖北的颜明明,2020年一年都没能回去陪伴父母,今年春节也无法回去。“父母年纪大了,很想念他们,但由于疫情和任务多,今年也不回去了,只能在微信上给他们拜年了”颜明明说。“云拜年”“发红包”“寄新衣”已经成了他们与亲人庆祝新春佳节的方式。
装卸、包装、机械操作……纵然承担的工作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地过年的加班人”。
为更好地指导工业企业留工稳岗,确保留得住人、安得住心,我市组织了专项调研,印发《全市工业企业留工稳岗典型做法》,指导企业组织外地员工本地过节,着力维持员工队伍和生产经营稳定。
华盛橡胶逐一与市外员工恳谈,积极说服动员,全力留下了原计划返乡员工就地过节;齐润化工将节日加班补贴增加到薪资的5倍,真正让留岗员工得到实惠;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举办“春节七天乐”活动……
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举办“春节七天乐”活动
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外地务工人正在包饺子
“春节期间不停工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外来务工人员给予1000元现金补助;2月1日至3月31日外来务工人员在重点企业正常在岗工作的,给予企业每人每月500元、最长两个月的以工代训补贴;对在东营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调休期间往返费用给予补贴”“加强返乡人员管理,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我市各企业积极落实有关留工稳岗、疫情防控等政策,努力让每一个留东营过年的外乡人、每一个过年期间坚持生产的工人感受到东营的温暖和热情。
“我们通过安排留岗员工提前探亲、本地员工节日调休等措施,组织员工错时休假,既有效降低疫情风险,又保证员工队伍稳定。”山东汇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工会主席仇强说,为了进一步保证职工的生活,企业食堂还准备了各种菜品,提高饮食标准,保证员工吃饱、吃好,节日期间免费在食堂就餐;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开放健身房、图书室、乒乓球、利用培训教室播放电影等形式,让留在东营的外来务工人员温馨过年。
在就地过年浪潮中,不少持续生产的企业并非简单地响应政府提出的弹性调休、放短假的号召,事实上也的确是生产实际所需。
远新轮胎有限公司外地务工人员正在作业
海科瑞林公司外地务工人员正在作业
“去年因疫情涨库影响,不少企业停产减产,比如天弘化学、华星集团、正和化工停产20天左右;轮胎企业放假时间缩短,轮胎企业放假集中在2月7日(腊月26)左右,较常年晚放假4—5天;复工集中在2月19日(正月初八)左右,较常年减少放假10天以上,较去年减少近30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种种外因导致生产工期较为紧张,生产实际所需增加,今年工业生产势头较好,预计2月19日规上企业复工率在70%以上,高出常年5个百分点以上。
根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的数据,春节期间全市758家规上企业中有238家坚持生产,同比增加88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31.4%,同比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在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石化、盐化、医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领域,其中石油化工、化学原料制造、生物医药企业170余家,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企业30余家,永利精工等部分订单充足的石油装备、华泰造纸等造纸企业、中车电机等有色金属企业30余家。俊富无纺布公司、恒鹏卫生用品公司、神州非织造公司3家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坚持生产。
(记者 郑代玉 衣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