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常玉山:做乡村孩子的希望之梯

/

  还有三年就退休了……一想起来,常玉山的心就剜着疼。

  常玉山是丁庄街道共青希望小学教师,是把根须深扎在乡村教育上的痴情人,一说起退休,他就是三个字儿:舍不得。“是真舍不得!”他重重地强调。

  世间的事,说是机缘巧合,实则缘份天定。常玉山始终觉得,他与教师这个职业的缘份,就是上天安排好的。

  直到现在,他仍然记得初中毕业就被迫返乡务农的无奈,也记得与“土坷垃”打了5年交道后,成为乡镇联小代课教师时的兴奋——那是一道光,划开了他头顶黯淡又晦涩的天!

  他太知道乡村孩子读书的重要了!他太想让乡村孩子多读书长出息了!

  任教师的36年里,他有过教全班所有科目的经历,也有过14年民办教师身份,还有过一个月工资比不上别人打工几天收入的窘迫。但无论如何,他从没有动过“不干教师”的念头。“套上了笼头,就是拉磨的一生。”给教育拉磨,为乡村的孩子拉磨,常玉山拉得欢喜,拉得心甘情愿。三十六个从教的年轮里,他埋头躬耕在乡村教育的田地里,甘做乡村教育的希望之梯,为无数乡村孩子带来有希望的明天。

/

  甘心育苗:21岁成为民办教师的那一刻,常玉山就把自己的根扎进了这片乡土。学生就是他的全部,为了学生,他举行完婚礼就回到学生的考场;为了学生,他错过了女儿出生的时刻;为了学生,父亲去世他也没能送最后一程……

  生在农村的常玉山,尝到的最初生活滋味,是苦。

  家里兄弟姐妹七人,全靠父母土里刨食。

  七岁那年,母亲去世,排行老四的他不得不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像小大人一样学农活、做家务,还要帮忙照看四岁的弟弟和仅仅三个月的妹妹。

  父亲一人拉扯七个孩子已经够艰难了,却还是尽最大努力让他们读书,可即便是有这样的想法,现实还是绊住了常玉山二哥和妹妹踏进校园的脚。所以,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没想到,常玉山在考高中时落败,家里确实供不起他再复读一年了。常玉山一声没吭,扛起镢头下了地。

  干起农活的他看似接受了现实,心里却有些不甘心。他太知道像父亲一样的农村人的苦了,他太渴望有一条改变现状的路了。

  1984年12月,当时乡里的河南联小缺少教师,有初中文化的常玉山被乡政府聘到乡河南联小代课,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他从庄稼地里拔出一条腿,迈进了教育的田地。

  “建设家乡有知识才行,一定要让农村的孩子们多读书!”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这么朴实地想。

  一屋子孩子,只有他一个老师。语文、数学、常识、音乐、画画,每一个科目的授课他都“包揽”;哭了、笑了、打架了、和好了,进步了、得奖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他都参与。

  学生病了可以请假,他病了照常上课;学生有事可以不在,他无论何时都要在——可不是嘛!满屋子的学生像一个个张着嘴儿待哺的小燕子,等着他喂知识呢!

  1987年,常玉山与一位善良的姑娘喜结良缘,老人提前择定的吉日,却正碰上学生年终考试的那一天。天蒙蒙亮,他就把新娘接进门,按程序举行完简单的婚礼,就赶紧往学校跑——孩子们等着他监考呢。

  1989年4月,常玉山和妻子即将迎来第一个孩子,他叮嘱妻子,一有不舒服立刻找人到学校找他。可那天,他到广饶县城为学生买书,回到家时,大女儿已经出生了。

  1998年8月底,常玉山和学生们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学期。那时候,学生的课本都集中在十几公里外的学区,得由老师自己想办法去拉到学校,他承担着为全校学生拉书的任务。要说在平常,常玉山拉上地排车就能出发,可这一回,他真的有点犯难了——父亲病得太重了,他不敢离开,怕一会儿不在跟前,会抱憾终生。

  一边是等待着新书开学的学生们,一边是拉扯兄妹七人长大受苦一生的父亲。学校里教师太少,一个萝卜一个坑,怎么办?

  这个一心扑在教育上的年轻人每月拿着30多元的民办教师工资,即便是面对有的乡亲外出一天赚30多元的对比与诱惑时,他也心如磐石,可这个时候,他真是进退两难。

  他心一横,抱着一丝侥幸,往学区赶。这一丝侥幸里,是希望父亲再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可是,他还没到家,就听到家中传出一阵阵哭声。

  那一刻,他恨死了自己。虽然一直友爱的兄姐弟妹没有说任何责怪他的话,但他却始终迈不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直到现在说起来,他还是用眼眶里的泪水向父亲致歉。

/

  潜心课堂:对于常玉山来说,课堂就是一片深海,深潜下去,自有妙不可言的绚烂。他用亲切质朴、素实高效的风格,引领学生共同打造自主思索、合作探究、智慧碰撞、互帮互助的课堂风景……

  教师不是传递者,而是创造者。

  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创造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

  常玉山这位乡村教育田地上的躬耕者,一直用行动践行这条教育真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内角和进行推论,并在小组中表述推论过程。”听到常老师的“指令”,学生们迅速从座位上跳起,拿着用彩纸制成的三角形平面模型,四人一组迅速结队,轮流轻声叙述。

  这是一个冬日的下午,记者在丁庄街道共青希望小学五年级教室里看到的一幕。那一刻,这些农村的娃娃们像极了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动作灵敏、反应迅速、表达精确。在他看来,这只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很平常的一个片断,而只有他知道,在这迅捷反应的背后,是他在一茬又一茬学生身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2000年8月,共青希望小学建成后,根据统一安排,常玉山来到这里任数学教师,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家与学校十多里的路途中,离家远了,却依然执着。对那些心疼他奔波之苦的好心人,他轻言慢语地表达着“要给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教孩子,让他们有盼头”的想法,一如他在课堂上对学生们的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1999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在“课改”春风的吹拂下,乡村的学生们也渴盼着脱掉“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沉重“破棉袄”,换上“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轻便“羊绒衫”。

  无疑,这样的变革首先挑战的是教师。

  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习惯了主动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农村师生,如何快速融入新课改的“快车道”?让乡村孩子们的手动起来、腿动起来、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在不停地行动中完善自我、深入思索!

/

  常玉山的数学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作为老教师,他主动学习、勇于改变、积极磨课,在课堂上注重引导、敢于打破、反复实践。慢慢地,在他的课堂上,老师说得少了,学生说得多了;老师做得少了,学生动手多了;老师嗓子好了,学生眼睛亮了……

  在长期的课堂实践、研究积淀下,常玉山不仅对“小组合作教学”的教学方式、操作策略、评价方式已掌握得炉火纯青,还逐渐形成了亲切质朴、素实高效的教学风格,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自主思索、合作探究、智慧碰撞、互帮互助成为最亮丽的风景。

  在这样的课堂模式和教学环境下,常玉山教出的学生,成绩普遍突出,但常玉山却说,他只是想尽己之能,为学生的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怀揣从小练就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一定能走到连他的目光也抵达不了的远方。

/

  初心依旧:乡村教育牵着常玉山的心和魂,须臾不离。学生们说他是“好老师”,同事们称他是“引路人”,家长们说“把孩子交给他最放心”,而他,也一直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幸福,平凡却久长……

  “我喜欢上常老师的课!”常玉山的每一届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这么说。

  其实,与其说学生们喜欢他的教学风格,不如说更喜欢他的教学态度和教育理念。

  在常玉山的眼里,没有所谓的优等生、后进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这是他在课堂上的一贯的坚持;在常玉山的眼里,也没有所谓的他的学生、别人的学生,“要让乡村的孩子们都成才。”这是他对乡村教育的一腔热忱。

  2017年4月,距离共青希望小学十余里的王道小学因缺少一名数学教师,孩子们的数学课无法正常上了,王道小学的校长因为特别熟悉常玉山老师,就向兄弟学校求助,看能否协调常玉山帮忙带几个月的课。

  “只要能来帮忙带课,条件随便讲。”看起来,王道小学真的被逼无奈了。常玉山听到校长的请求,却坚定地说:“提条件我不去,无偿去教,我能去!”

  君子一诺。于是,不论是大大的日头,还是雨里风里,常玉山脚蹬自行车,往返于两所学校之间,教完自己的学生,再去教王道小学的孩子。期末,他教课的两所学校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有不同程度地提升,孩子们笑,他也笑。

  2018年2月,共青希望小学一名数学教师休产假,常玉山二话没说,又多担起了一个班……

  多年来,他就是以这样的行动赢得了同事和乡亲们的尊重,成为当之无愧的“师德标兵”,朴实的乡亲们没有花言巧语,可他们总是说:“孩子交给常老师,俺们放心!”

  几十年在乡村教育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常玉山,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广饶县高效课堂建设先进个人”“广饶县小学数学教学能手”“感动广饶最美教师”“广饶县教学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丁庄街道首届功勋教师”“最美丁庄人”等荣誉称号,他还被山东省委组织部评为“身边的榜样”。

  常玉山多年的敬业精业和硕果满枝,让他更加明白,在乡村教育土地上,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所以,他总是及时总结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给年轻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课堂范例,他还主动请缨指导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指导备课、听课评课……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给了年轻教师,使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也正因为此,他也被年轻的教师亲切地称为“引路人”。

  面对各种荣誉和赞誉,常玉山仍然不改朴实本色,轻言慢语却言之凿凿——“干就干出样子来”“干到退休那一天”!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