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曾多次在讲话中谈及海洋强国建设。
413公里的绵长海岸线,6000平方公里的蔚蓝色国土,东营有向海图强的条件与信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我市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提出实施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拥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全力推进港口建设,不遗余力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2020年全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确定重点工作24项、重点项目63个,年度计划投资68.1亿元。截至10月底,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部达到计划进度;项目开工57个,竣工12个,开工率90.5%,累计完成投资48.1亿元……一个个跳动的字数,记录着东营经略海洋的奋进足迹。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东营的潜力在海洋、空间也在海洋。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东营加快向海洋进军。
“长期以来,海洋水下油气田生产系统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瞄准这一技术难题,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了省级重点海洋实验室,把业务板块延伸到海洋深水能源开发领域,成为中海油在中国的首选合格供应商。”在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现场,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作为持续多年为国际客户提供海洋及水下流体控制技术研发、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威飞海洋装备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解决了中国水下油气能源开发的关键卡脖子技术,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生产系统设计、制造、作业、集成及管理的综合技术和能力,打破国外垄断。
我市还是海上风电的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势。6月3日,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亚洲最大海上10MW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在山东(河口)风电产业园下线,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机的自主研发能力,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和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风电产业园项目一期年产400台兆瓦级直驱电机生产线及年产1000套定子生产线已安装完成并投入生产。项目二期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直驱风力发电机定子1000台、直驱风力发电机整机400台及配套机舱、叶轮的生产能力,全部达产后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
除了海工装备,海洋渔业也正转型升级。为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示范高效环保渔业模式,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通威集团,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了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项目。在开展水产养殖的同时,在水面架设光伏组件开展太阳能发电,将智慧养鱼、光伏发电、休闲观光三种产业模式叠加。与传统养殖相比,该模式综合效益能提高10倍以上,实现了“水”“电”“生态”三丰收。
通和水产建成我市第一家省级海洋牧场
黄河入海口海域滩涂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底播型海洋牧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处,建成海洋牧场岸基展示厅2处、浮式平台3座,努力谋求高端优质水产品市场主导权。长期以来,由于水产品养殖方式粗放,品牌意识淡薄,我市大量优质水产品以批发形式被外地大客户收购。以东营地标产品文蛤为例,仍处于初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并不高。面对窘境,我市以现代渔业示范区、河口生态渔业区等为重点,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实施滩涂养殖池塘改造和工厂化养殖设施提升工程,同时为通和海洋牧场等企业牵线,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贝类净化实验,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贝类产品的附加值。“这一步做好了,我们的产品将实现由‘论堆卖’到‘论袋卖’‘论个卖’。”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新波说。
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北防波堤宝港国际2×10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施工现场,两艘打桩船沿着码头岸线正在施工,打桩声此起彼伏,一片热闹景象。随着一棵棵管桩打入海底,宝港国际2×10万吨液体化工品码头基础工程进入攻坚阶段。
东营港码头改扩建工程是我市为缓解快速增长的港口运输需求压力,满足石化产业发展,推进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东营港建设步伐加快、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压船压港现象时有发生,深水大港建设势在必行。
宝港国际2×10万吨液体化工品码头是我市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的6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万达集团与山东省港口集团合作建设项目。码头年设计吞吐量850万吨,计划2022年6月份建成投用,投用后将进一步提升东营港区液化品运输靠泊能力,预计实现年收入2.9亿元,为周边石化企业年均节约运输成本超10亿元。与此同时,东营港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及配套工程也于8月3日取得省发改委立项核准,正进行工程初步设计和安全实施专篇编制。
向海图强,港口是重要的支点和引擎,不断升级的航道引领东营挺进深蓝。东营还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海洋,陆海统筹,加快推进海铁联运、河海联运的建设和发展。
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9月28日,东营港疏港铁路进入正式运营阶段,其内输外送能力将大大提高。广利港区连接小清河航道的前期工程——支脉河连通工程已达到竣工验收条件,随着小清河复航工程的逐步推进,广利港区将由末端小港提升为山东省重要的海河联运枢纽港。
蔚蓝无界,开放前行,以建设港口为依托,东营主动融入大格局,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建设海洋强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面对这一汪湛蓝海水,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关爱海洋”并不是一句口号,东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发展路径科学管海用海,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奏出了一曲人海和谐的乐章。
黄蓝交汇
今年以来,我市有序开展海岸带生态修复,总投资1.93亿元的渤海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退养还滩8190亩,修复岸线4千米,播种盐地碱蓬2.7万亩。推进互花米草防范治理工作,目前,已完成全市互花米草摸底调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行开展治理试验。组织河口区、自然保护区申报的“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已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列入中央生态环保资金项目储备库。自然资源部渤海海峡生态通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河口基地挂牌成立,为黄河入海口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维持和恢复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与科技支撑。
浮式平台
同时,我市还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修复,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黄河休渔等制度,加强全市1349艘渔船的停港管理。做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共争取各级增殖放流资金3191万元,增殖放流中国对虾、梭子蟹等优质苗种20.5亿单位。“未来海洋渔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资源的恢复,这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市海洋发展与渔业局渔业渔政科科长郭成秀认为。在东营康华海洋牧场负责人赵强看来,没有健康的海洋也就没有海洋牧场,所以必须把海洋生态系统建立好,才能形成海洋牧场。
随着一项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推进,一幅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图景正徐徐铺开。
“十四五”新征程即将起航,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东营将乘风破浪、向海图强,在海洋强市建设中不断谱写崭新篇章。
(记者 李怀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