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官镇:产业显特色 发展增活力

“咱村的大棚这一茬种植了紫甘蓝,目前长势很好,还有半个月就可以采摘销售了,预计年底可增收5万元。”广饶县花官镇张刘村党支部书记刘同杰说。去年以来,张刘村利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流转30余亩土地,投资80余万元,建设了蔬菜大棚10座,用于发展贝贝南瓜、苦瓜、紫甘蓝等特色蔬菜种植,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群众致富。

然而过去张刘村还是另一番模样。张刘村位于花官镇西北部,村内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落后,信访矛盾纠纷集中,集体经济薄弱,长期得不到发展。为了破解这一困局,打开“致富锁”,张刘村认准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把“金钥匙”。说干就干,从召开会议、流转土地,到建设大棚、种植蔬菜,再到获得收益,张刘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一步步探索前行。如今,看着棚内一棵棵绿色蔬菜为村里带来的生机活力,村民们心里都非常的欣慰。

除流转土地建设特色蔬菜种植大棚外,张刘村还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对村委大院东边的湾塘进行开发整治,整修湾塘近3000平方米用来发展特色养殖。先后投放小龙虾、草鱼、鳖等多种水产种苗,并适时种植莲藕,实现一塘多养,提高湾塘综合效益,预计年底可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产业发展有了出路,经济收益有了保障,还能带动村民致富。我们鼓励、支持村‘两委’成员、党员、先进群众等带头创业,发展产业经济,已先后帮助两位村民发展加州鲈鱼养殖、黄牛养殖等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张刘村第一书记聂鲁斌说。

村级产业要得到长期发展,还需要夯实发展根基。张刘村着眼于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从村内党员、致富带头人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后备人才队伍,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服务队伍,为村集体和村民服务。“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到村指导、与本村‘能人’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结合本村现状,确定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的基本思路,帮助合作社和村民筛选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示范效应好的增收项目。”刘同杰说。

为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张刘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特色产业,认真分析研究村内资源环境状况、产业发展条件和市场需求潜力,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张刘村持续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农村产业发展职业经理人制度,合作社对资金、土地、农机等资产资源统一调配、集中使用,分片实行乡土人才分包管理,将高温大棚公开发包给懂技术、善管理的乡土人才,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进行田间管理,合作社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解决一家一户规模小、升级难的弊端。在经营模式的创新上,张刘村发展订单式农业,与寿光誉腾、青州天禄等蔬菜公司签订合同,订单内容涉及蔬菜品种、补贴措施、费用承担、质量验收、履约担保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好、销路畅、收益高。此外,张刘村按照投资结构、入股方式,结合村内实际,通过社员大会确定多种利润分配模式,比如:党支部确定从经营利润中提取20%作为“公积金”,用于滚动发展,剩余经营利润村集体分红40%,社员分红60%,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

“合作社正准备成立一支农业农机服务队伍,购买大型专业农业机械,专门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服务,促进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我们也在研究淡水养殖项目,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和邀请专家指导确定实施方案,相信不久后就能全面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带动群众致富。”刘同杰说。

(记者 安劲舟 通讯员 李聪聪)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