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非遗+”助力农文旅全面融合

  11月6日上午,记者走进东营区龙居镇百味园,龙居丸子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荣昌正和儿子合力,将卤制好的肉馅投放进肉丸制作机中,锅内开水翻滚着水花,大小均匀的丸子排队跳入水中,一股诱人的肉香味瞬间扑鼻而来。“龙居丸子”以千年的传承与经典,将味道深植于人们记忆中,成为众多东营人忘不了的老滋味。

  据悉,除龙居丸子制作技艺外,东营区区级级以上生产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许多,如史口烧鸡制作技艺、史口水煎包制作技艺、龙居麻湾刀制作技艺、龙居草柳编编制技艺......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截至目前,东营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拟录入省级代表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

  近年来,东营区积极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非遗旅游开发进行大量探索,实现了“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研学”......等多种打开方式,充分释放非遗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为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增添更多精彩。

  “非遗+旅游”,助力旅游富民。大力开展非遗特色活动,如举办牛庄“吕韵·乡情”休闲汇暨邵桥撒网捕鱼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前来参加活动的人体验渔家之乐,亲近非遗文化和河域文化,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更多人了解邵桥渔网编制技艺,此外还拓展了直播、微信群、微博等销售形式,积极探索“网红直播带货”这一新型电商营销模式,让特色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拓宽销售渠道,为当地居民增收创收。

  “非遗+研学”,助力文化传承。举办华林庄园非遗小传人研学班、温泉小镇、龙居人家、盐电文化体验馆等研学活动,短穗花鼓、剪纸、吕剧表演唱等体验项目在非遗研学旅游路线上十分受欢迎。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非遗研学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近距离感受当地文化,激发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非遗+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在现有非遗文化资源基础上,东营区依托各镇、街道成立非遗工坊,在非遗技艺传承的同时,使更多贫困人口掌握实用的非遗产品生产技艺,为贫困人口创收脱贫打下良好基础。如在东营区龙居镇,依托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居草柳编制作技艺建设草柳编工艺培训中心,并以该项目代表性生产企业贾针工艺品厂为龙头,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工作。企业创办人帮助30多个村的200多名留守妇女、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实现增收脱贫,人均年增收2400元。东营区现有各类生产型非遗代表性企业13家,2020年1月-9月,实现营业收入568.7万元,现利润107.34万元,非遗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现今,东营区对“非遗+......”的模式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无论哪一种“非遗+……”,最终会实现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良性反哺关系,让我们在“家乡味道”的沁人心脾中,脚踏实地的奔赴下一站美好的未来。

  (王蒙、江珊)

责任编辑:刘楠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