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沿黄城市党报记者走黄河|唱响“黄河大合唱”的泰安乐章

  五岳泰山,雄峙天东;滚滚黄河,浇灌齐鲁。作为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东平湖蓄滞洪区承担着分滞黄河水和调蓄汶河水的双重任务,确保着省会济南、京沪铁路、胜利油田以及艾山以下黄河沿岸百姓的安全。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泰安市积极融入,加挡提速,奋力攻坚,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为母亲河筑牢生态屏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岸!

  渔民转产还一汪湖水清清

  黄河岸边,东平湖畔。漫步在秋日微风里,看芦苇轻摆,远眺那点点水鸟,一二泊舟,一汪清水的东平湖,恰似一幅秀逸醉人的画卷。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京杭运河的战略枢纽,也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在黄河下游的防洪防汛和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平湖湿地一角。

  曾经的东平湖,粗放的水产养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沿湖大大小小的旅游餐船,使东平湖一度面临十分严峻的生态危机。“靠山吃山,傍水吃水”,渔民出身的赵永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之前在湖面上用网箱网围养殖,属于地地道道的“水上漂”,吃住都在船上。据粗略统计,当时像赵永一样,在东平湖以渔为生的渔民有5万多人。

  近年来,泰安市东平县坚持“生态立县”, 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持续不懈治水,昔日“举网便知鱼虾富,来往常年万里船”的景象一去不返了。随之而来的是,东平湖水质显著改善,常年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

  东平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东平湖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叶桂军说,为了保护东平湖水质,东平县通过广泛宣传、进村入户做工作,号召帮助沿湖群众转产转业,安排他们到就近的服装厂、湖产品加工厂打工,还为年龄较大的渔民安排了社区公益岗位,共计腾空占用水面12.6万亩。

  赵永说,他上岸以后转业办起了水产公司,当地政府还帮助他购买了筛选机、色选机等设备。通过发展菱角、芡实等水生作物的精加工,他的水产公司现在越干越红火。

  做好东平湖内源治理和外源严控的同时,东平县还抢抓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围绕东平湖大生态带建设,规划实施了18个大项目、61个子项目,扎实推进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东平县高标准编制规划,对东平湖周边7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系统谋划,着力打造区域生态高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东平湖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搬迁!

  告别黄河滩住进新楼房

  61岁的苗立荣家中摆放着两幅裱好的相片,这是搬离黄河滩前拍摄的老房子照片。她说,老家距离黄河二三十米远,每到汛期,村民就得忙着抗洪防汛,一旦黄河水泛滥漫进村庄,家家户户都住得不安生。

  据东平县志记载,历史上当地因黄河泛滥曾发生洪涝灾害180多次。滩区百姓因洪致贫年复一年,陷入“洪灾——重建——再洪灾——再重建”的悲情轮回。

  搬迁,势在必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后一级提水泵站——八里湾(东平)泵站。

  打破贫困枷锁,拥抱致富明天。近年来,东平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了库区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涉及96个村、12.5万人。其中,东平县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4个乡镇、60个行政村、5.9万人。

  与黄河相伴了100多年的耿山口村,是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试点村,也是全省首个实现搬迁的黄河滩区村。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783户、2331名村民离开黄河滩,搬进了楼房社区,与黄河水患告别,开启踏踏实实的安居生活。苗立荣说:“虽然依恋老家,但是也惧怕水患。政府为了让我们生活得安稳,给我们盖了新社区,从黄河滩搬进了新楼房,没有了水患,我们住得也舒坦。”

  以百姓心为心。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程的有序推进,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实用、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卫生便捷、管理规范的14个现代新型移民居住社区,总建筑面积达到235万平方米。新社区防御洪涝和地质灾害的能力极大提高,移民群众彻底摆脱了长期以来面临的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威胁,完备的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极大提升了移民群众的生活档次。

  耿山口村村民邵玉峰说,新社区同步建设了综合服务楼、老年公寓、幼儿园、商业街等,居民楼全部安装了中央空调、电梯。告别往日黄河水患的日子,走在整洁干净的社区道路,住在窗明几净的楼房,耿山口人彻彻底底感受到了安居带来的安稳生活。

  如今,沿湖新落成使用的现代新型移民社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勃勃生机。社区内邻里和睦,管理规范,社会和谐稳定,移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文明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成为新时代滩区移民社区建设的样本。

发展!

  拓宽就业渠道增进民生福祉

  开裁、缝制、烫整……走进泰安雪龙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幅工人忙碌生产衣帽的场景。搬迁安居只是第一步,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打造富民强镇项目才是重中之重。戴庙镇党委书记米厚章介绍说,黄河滩区搬迁启动以来,围绕建强“纺织服装小镇”目标,戴庙镇培育了泰安雪龙制衣、泰安碧海箱包等15家服装纺织加工企业和30余个服装加工点,带动周边1500余人就业。

  工人在制衣车间生产作业。

  搬迁进入新社区的丰宝珍,在制衣车间就业将近一年,由于丈夫是残疾人,搬迁前全家只能靠种地维持家庭花销,贫困一直困扰着这个家庭。住进新时代佳苑社区,41岁的她选择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相比之前,经济有了很大改观。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同样,为妥善解决搬迁后富余劳动力就业,耿山口村与新兴际华集团合作成立了银河鞋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吸纳1200余人就业。村民郑龙芹已是车间内的熟练技工,每月可拿到三四千元的工资。她说:“之前在黄河滩居住,要跑很远找活干,现在鞋厂就在家门口,5分钟就能到厂上班,收入可观,也十分方便。”

  在滩区土地统筹上,泰安市东平县紧紧围绕“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将拆旧复垦和黄河滩区原有的土地统一流转,建设黄河滩区生态屏障。以戴庙镇为例,该镇积极引进农业科技公司和食品公司,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菊芋、毛豆、花生和生态苗木,打造了滩区万亩产业,实现了生态绿化、项目建设、集体增收、群众增收多赢局面。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在发展致富的路途上,东平县按照“两区共建,统筹发展”的发展理念,同步解决了移民“房子”和“票子”两大民生,真正实现了移民的安居乐业梦。依托东平湖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两大优势,东平县走出优势资源培植的路子,建设东平湖生态养殖基地3万亩,策划了3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度假区;依托移民扶持项目和特色产业,东平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规划6个特色产业园区,全力促进移民就业,拓宽增收途径。

  从搬离黄河滩住进新社区,到对新生活有更多的追求和憧憬,黄河滩移民正在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展望!

  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当我们把镜头从滩区移民的幸福生活拉向更高更远处,不难发现,东平县的美丽嬗变正是泰安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泰安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天蓝、水碧、山青、地净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动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京杭大运河复航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平段)鸟瞰。

  围绕加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传承,泰安市加大对泰山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力度,每年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古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实施600余项保护修复工程;围绕保证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加大对大汶河流域和东平湖的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大汶河和东平湖水质明显改善;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积极开展燃煤污染物排放、扬尘与裸露土地治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渐下降,空气质量有效改善;围绕资源保护,加大对土地、矿山的综合整治力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在此基础上,泰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坚定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筑牢“四梁八柱”,让实体经济活力迸发。对标省“十强”产业,突出泰安特色,确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医养健康、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文化旅游、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物流、高端化工、纺织服装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壮大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产业战略,形成了引领全市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双50强”培植,是泰安直面产业发展弱项,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大举措。工业领军50强企业是支撑泰安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是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科技创新型50强企业是泰安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是新兴产业塑成优势的生力军。泰安先后出台了工业领军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双50强”发展意见,集中一切能源指标、环境容量、土地指标、财税政策等资源要素,一对一地帮助这些企业引人才、引资金、引项目,不断优化企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生长在黄河岸边、泰山脚下的泰安儿女,将发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以对肩头责任的坚定担当、对前路坎坷的勇敢无畏、对既定目标的执着信念,继续咬紧牙关,头拱地、向前冲,努力把新时代泰安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化为美好现实。

(泰安日报记者 李庆林 刘红川 东营日报记者 蔡文龙 周广学)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