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总编称黄河口的色彩之美令人折服

  为了制作《中国国家地理》海岸带专辑,9月上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带队来到我市,对我市海岸、河口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许炯心也随队来到我市,在乘坐直升机飞行至黄河三角洲上空时,许炯心不停拍照,他说,尽管研究黄河已经许多年,也曾多次来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但乘坐直升机看到这种黄蓝交汇的美景仍感到万分震撼,“第一次鸟瞰黄河,这样的场面太吸引人了。”

  图为单之蔷与许炯心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走访调查。

  10月19日,记者收到了北京寄来的加厚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海岸带专辑。据了解,为筹备这期杂志,杂志社已准备几个月之久,为第一时间呈献给读者,杂志社四个印刷厂加急进行了印刷,并最终将封面定为黄河口浑黄的河水与蓝绿色海水交汇的场景。

  “黄与绿,是陆地与大海碰撞的象征,色彩上引人注目,因此最终我们选定了这张在东营拍摄的照片作为本期杂志的封面。”单之蔷告诉记者。为了筹备海岸带专辑,单之蔷率团队从东营出发一路向南,长江口、钱塘江口、瓯江口、闽江口、珠江口、北仑河口……一路拍摄下来,累积了大量美丽的图片,因此最初在选定封面的时候十分犯难,最后经过一致协商,外加微博网友的热情投票,《中国国家地理》海岸带专辑封面确定。封面照片的绿色浑然天成,当黄河水遇上清澈的渤海水,密度越相近就越容易互相扩散,反之,则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因此封面照片拍摄的入海口黄绿分明、束狭如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每年都会把10月刊定为加厚版专辑,在加厚版专辑中会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进行系列报道。在定下今年10月刊的主题后,单之蔷率队来到东营,除了走访入海口外,团队还在东营考察了风土人情、海鲜等元素。

  据介绍,几年前单之蔷就曾到过东营,那时黄河三角洲留给他的印象是景色相对单一,如今再次来到黄河入海口,他印象最深的是黄河口的色彩之美。他说,这种色彩之美是东营所独有的一种美。

  因此,在杂志中,单之蔷对黄河三角洲满溢赞美之词。据他介绍,从未想到黄河入海口如此壮美,甚至有许多神奇的场面:从黄河的河水中,能分出一片柠檬一样的浅黄色水域,与黄土一样的深黄色水域区分开来,二者之间形成了一道分界线,水面上有蓝、深黄、浅黄三种颜色,它们界限分明,向着远方延展开去……

  “为了更好地了解东营的海岸带,我们不仅走访了东营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与多处海岸,还观看了摄影展,同时,我们还携带了《中国河口海岸研究与实践》、《河流地貌学概论》等专业类书籍,对黄河入海口、黄河三角洲、河口的淤积进行了详细了解。”单之蔷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叶青超曾说过,黄河三角洲像极了“一颗西兰花”,即不同时期的亚三角洲重叠组合,每一个层次的亚三角洲向海域推进,每一个亚三角洲再创造小三角洲,最终一次又一次循环,构成了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模式。

  另据了解,在书中,单之蔷还介绍了黄河的造地等内容,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内容十分丰富生动。

(记者 闫雯雯)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