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视力 留心身边的致盲因素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传递情感的重要桥梁。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分人却看不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今天是第37个“国际盲人节”,这一天的到来,再一次提醒人们保护好眼睛。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目前我市视力残疾人有4073人。眼科专家介绍,目前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眼外伤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因素。专家提醒,若出现视力下降、闪光感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眼部疾病不分老幼

  据卫生部全国防盲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人、低视力135万人,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资料显示,到今天为止,已经定义描述的眼科遗传病有577种,眼病致病基因398个。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内障、青光眼、高度近视等常见致盲疾病都具有很大的遗传性。全国具有遗传性眼病发病风险的概率在4%左右。在25岁以下青少年盲人中,遗传性眼病致盲者占67.7%。

  “我在附近的汽车厂上班,前几天在汽车底部修车,不小心一些铁锈掉进了眼里,用了好多办法,还是没有全部清理干净,这几天眼睛一直都不舒服。今天家里人说一定要去医院看看,所以只好来医院了。”37岁的市民高先生一早来到东营鸿港医院眼科就诊,经查,铁屑“卡”在高先生的角膜上,如不尽快清除,易引发角膜炎。接诊的武晓娜医生说:“生活中常有异物掉进眼内,普通做法是用清水冲洗或‘流眼泪’排出异物。如未排出,请大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延误治疗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很多孩子经常用眼过度,导致近视。我这里接诊过一个孩子才上小学,近视度数就600度了,那孩子特别喜欢看电视、手机,玩游戏,一次三四个小时,这个‘十一’假期来复诊,他父母说管也管不住。”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眼科大夫王庆强说,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如果孩子不严格控制视力,一旦接近800度,不仅影响未来的生活、工作,还可能遗传给后代。

  另外,有些中老年人查出白内障,而其中不少人根本不知道为何会罹患眼病。

  眼病吞噬你的“光明”

  导致失明与低视力的病因有很多,除去意外眼伤,一些眼部疾病若治疗不及时也易导致失明。目前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等都成为了致盲的“罪魁祸首”。其中老年人白内障的致盲率更是高达50%。失明与低视力的首位病因均为白内障,尤其是老年性白内障。

  “白内障和青光眼这两种疾病通常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武晓娜说道,“但部分白内障通过手术可恢复视力,而青光眼就不同了,它是一种不可逆的眼病。”武晓娜表示,白内障往往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下降,有东西遮挡感;而青光眼患者往往有家族史,患病时眼睛会出现红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

  据研究,人的眼睛从40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长期透支营养又过度劳累易引发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色素病变、黄斑变性等眼病。有数据表明,74%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眼部疾病,其中有9.6%的老年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失明。而随着电子产品充斥生活,这样的老化度也在不断加深并向年轻化蔓延。

  有的市民玩游戏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视力只剩光感,无法恢复。与成人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盲及低视力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化病、视神经萎缩等。

  据了解,除了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之外,角膜病和视网膜脱离也是致盲的两大眼病。角膜病会使透明的角膜出现灰白色的混浊,混浊物长在角膜上必将阻挡光线进入眼内,这样就可使视力模糊、逐渐减退,甚至失明。外伤及感染都可能引发角膜病。视网膜脱离系视网膜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使患者常出现闪光感、飞蚊症、视野缺损与中心视力下降等症状。

  保护视力,从细节做起

  现在,儿童及青少年的近视发生情况不容乐观,近视率已达到60%以上。而近视、高度近视、低视力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度近视是低视力致盲的重要因素。

  “保护视力,一定要从细节做起。学生们可以多做一些户外运动,沐浴阳光,预防近视很重要。孩子们读书的时候,光线要充足舒适,阅读时间不要太长,以每半小时休息片刻为佳。”王庆强认为,市民首先要意识到良好视力对生活、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们学习时,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左右,胸与桌距离一拳左右,手握点距笔尖一寸距离。学校每天都安排了眼保健操,家长和老师要叮嘱孩子们严格按照要求做。

  专家建议,市民在学习之外应该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强自身体质。体育锻炼有助眼部血液循环。另外,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蛋白和维生素。维生素A构成眼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B1和B2有益保护眼睛,维C是眼睛晶状体的重要元素。

  如青少年出现视力变弱,矫正刻不容缓。眼科专家表示,视力矫正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通过手术、配戴矫正器,同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可以让视力向良性方向发展。

(记者 李玲)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