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张宪宾的人生“相对论”

/

  选择一份职业,有的人是因为心生欢喜,有的人是因为家有传承。

  对于东营市实验中学教师张宪宾来说,选择教师作为自己一生职业的原因,两者皆有。

/

  今年9月,张宪宾到锦华中学开启为期两年的支教之路。

  从小时起,他眼中见多了作为教师的父亲在乡间所受的尊敬,大一些后,大姐选择三尺讲台的举动让他心有触动。高中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师范类学校,毕业时选择到东营市实验中学任教。

  18年的教坛耕耘,18年的日夜兼程,人生的诸多滋味与从教的苦乐甘甜交融。他的“外号”多,学生们的问题少,他爱生如子也从严要求,他收获良多却也舍弃许多……或许,正是这些多与少、爱与严、得与舍,让他在人生的“相对论”里书写着无悔的心得。

  多与少:

  豁达随意的他从被学生起的多个“外号”里能瞥见时光的踪迹,师生间的隔膜少了,他誓做学生内心潜能的“唤醒者”

  1976年出生的张宪宾已过不惑之年,但他仍然记得2002年初到东营市实验中学迎接的第一批学生。一群青葱的少年与一位青春勃发的老师在课余的相处中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答案是:“外号”。

  那时候,初为人师的张宪宾任教住宿班并担任班主任,学生来自县区,吃住在学校,同样新入职的张宪宾有了与这群少年朝夕相处的机会。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住校学习,张宪宾对他们格外关心。大清早,张宪宾的脚步伴着起床的叫声就回响在宿舍走廊上了,时间一长,脚步声和喊声就成了学生们口中“张哥的铃声”,早上“铃声”一响,孩子们就条件反射式地从床上蹦起来,投入到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们的一天从早读开始。每天早读时,即使任课教师能及时赶到,张宪宾也会早早来到教室,早读间隙,他还会跟学生们针对各学科的知识点来一番“华山论剑”,在融洽的师生“论战”氛围里,他喜获一个“插班生”的美称。

  青葱少年们活力十足,每天的午休、晚休时间仍精神头十足,可为了应对值班老师的监督,“假寐”就是他们蒙混过关的“利器”,对于这样的“小心思”,张宪宾总能一眼看透,每次佯走而折返时,总能“揪”出几个“造假者”,提醒、沟通、说教等措施轮番使用,才能让动力十足的“马达”们正常休息,确保全天精神饱满。

  除此之外,有些周末不回家的学生会去他的宿舍蹭饭,他因此被学生称为“室友”,学生生病时他陪伴始终、照顾周全,因而得了个“保姆哥”的称谓。

  一个个极具个人特色的“外号”在学生们口中流转,张宪宾身上那些属于老师的严厉少了,与同学们之间的隔膜少了,他们似乎成了无话不谈的“老友”,成了互相调侃的“哥们儿”。正是有了这样的亲近,张宪宾的叮嘱和规矩一直被学生们谨记、笃行,师生相互之间的信任让交流更畅通,让张宪宾能够从一个教师和知心人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一样,再有的放矢地深挖潜能。“优秀的教师就像唤醒灵魂的钢琴师,只要唤醒了学生生命的‘音符’,他们每个人都能弹奏出属于自己的天籁之音。”张宪宾说。

  爱与严:

  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同时在对学生们严格规范中培植他们的能力;他把每一位家长的后盾力量充分激发,形成家校共育的稳固方阵

  做班主任就像挑担,一头挑着向学生的学业传授成长指引,一头挑着与家长的顺畅沟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逐渐显现的独立意识急需突围出家长设置的条条框框,沟通不畅的情况时而有之。张宪宾始终本着“两不说”的原则:学生面前不说家长的不足,家长面前不说学生的欠缺。若遇到家长向他抱怨孩子的不听话,他每次都先为学生“争理”,他这个亲老师简直要比亲父母还疼孩子。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我能给予他们的,首先是慈父般的关爱和理解,其次才是作为老师的严要求。”张宪宾说,每个孩子从踏进校门开始,个性、脾气、行为和习惯都各不相同,教师的作用不是将他们打磨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要用师爱去感染、去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所以,无条件接纳是他送给学生们的第一份礼物,严格的边界与负责任的担当是他培植学生的方式。

  在张宪宾看来,教育不仅要教,更要育,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是他的教育坚持,所以他的班里持续推出“日常小组管理”“班委独立负责制”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学生小老师”“班级特事宣讲”“小小厨师”“健身小达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班级的自主管理,也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改变和成长。

  “教育的场所不能仅限于学校,不是只有学习和个人事务,还需要投身实践和公益,服务回报于社会。”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张宪宾在授课之余,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们在观察、实践中做出人生观、价值观的取舍与树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张宪宾深知,教育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建共育。他所教过的每一届班级,都会成立家长工作小组,共同谋划班级事务和组织活动。“家长进课堂”“学生生日party”“迎新年晚会”“迷你马拉松”“亲子运动会”“班级自编书籍《飞翔》”等多样活动,搭建起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孩子与父母交互融合的平台,既融洽了家庭关系,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家长、教师稳固成同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前行团队。

  得与舍:

  18年的教坛耕耘累积成一摞摞荣誉证书和升学季学生们的一声声报喜,亲情的陪伴和休闲的乐趣成为可以暂缓的章节

  每年暑假,张宪宾都会迎来一拨“丰硕”,那是他往届的学生送给他的一张张升学“喜报”;每个教师节,张宪宾总会收获满满的祝福,这是天南地北的学生发给他的节日心语。

  从教18年来,张宪宾把市实验中学优秀教师、功勋教师、十佳教师、教学能手、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教师等荣誉称号一一揽入怀中;东营市教师创新能力大赛二等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质课市二等奖、省电化教学优质课一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一师一优课一等奖、省级优课、课例获选“学习强国全国平台优秀课例”等一个个奖项鉴证着他的水平;他不仅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获奖,还主持了“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多媒体和数学软件对数学教学的有效辅助作用探究》等多项课题,编著了校本课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课程》,参编小升初数学衔接教材和练习册等;通过导师制、成长沙龙、课例展示、演讲比赛等活动脱颖而出并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成长路上,也留下了他扶正引领的影子……

  张宪宾忙碌着也幸福着,耕耘着也收获着,这也验证了他“教育教学教研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辛勤的耕耘才会结出硕果”的教育思想。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专注于一类事情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舍弃掉另外一些。“工作和家庭都需兼顾,如果一定要舍弃一些,就把自己的业余爱好舍弃掉吧。”工作中尽责、家庭中尽孝的张宪宾无力弹好更多的生活铺陈给他的“琴键”,于是,酷爱打篮球、踢足球的他从“戒球”已十年有余,只为把主要精力给学生,把次要精力给家庭。

  今年暑假前,张宪宾的老父亲做了全胃切除手术,手术时他匆匆赶到济南,因为惦记着班里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们又急急地赶回,几位姐姐轮流在病床前服侍更是让他心生愧疚。于是,父亲出院前,他主张把父亲接到东营的家中。虽然知道生完二孩刚出满月的妻儿同样需要他投入很大精力照护,但他更知道,事分轻重缓急,紧急时分可分一时缓急,但长远来看,人生每一个时段的义务他必不能缺席,父亲、孩子、学生,在他心里没有所谓的轻与重,“都是手心里的肉……”他说。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王敬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