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能力,也检验着城市治理能否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城市内涝固然与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密切相关,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也是其关键影响因素。要坚持以防为主,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聚焦发力,扎实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城市规划上,坚持长远战略眼光,提高防洪标准。河道、湖泊、滩地、绿地等是洪水天然的调蓄池和滞留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是管理洪水的治本之策,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务实之举。城市规划工作要立足城市发展远景,以对城市、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长远眼光,拉长城市发展时间轴,统筹做好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谋划、综合治理。在城镇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对城市规划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注重自然规律,尽可能保留生态用地,留足行洪通道,在规划“地上工程”时优先考虑地下管网布局。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原则,加强排水管网、城市河湖调蓄、城市堤防和地下蓄水空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五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城市建设上,坚持人水共存理念,实现削峰调蓄。城市中沥青路、水泥路居多,路面硬化率高,雨水难以下渗,增加了城市径流量,易造成积水、形成内涝。在城市相关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建设“海绵体”,践行人水共存理念,综合调蓄利用雨水,能够增加雨水下渗量,进而减少地表径流量。要综合模拟降水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对城市防洪造成的不利影响,科学布局雨水收集设施和管道网络,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如湖泊、湿地、绿地等,控制不透水面积比例,尽可能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采取生态化措施,尽可能保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修复水的自然循环系统,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防止和减少城市内涝现象。
在城市管理上,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完善预警体系。私搭乱建对防洪通道的阻碍、对行洪设施的损坏,对积水点排查的不彻底、治理的不到位,预警预案体系的不健全、执行的力度打折扣等现象,也加剧了短时强降雨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的程度。因此,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对城市内涝隐患要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注重用好数字信息化手段,建立内涝防治模型,提高内涝预判和防治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私搭乱建阻挡行洪通道的清理力度,加大对行洪设施的建设维护力度,切实保障排涝工程设施的顺利运行,确保遭遇特大暴雨时排涝泄洪畅通无阻。要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对城市易涝点逐一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切实完善应急预案,加快推进城市积水点改造,紧盯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完善预警体系,确保强降雨时预警信息到户、到人,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扎实做好防范应对,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文/蔺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