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城轶事】李福文:我为祖国献石油

  20世纪70年代初,胜利油田建成投产,东营到处都是荒芜的盐碱地,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荒无人烟,到了春天更是风沙弥漫。荒凉,是许多石油人对东营的第一印象。

  20世纪70年代也是胜利油田建设的繁荣时期,各个施工队伍埋头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扑在石油建设上。李福文正是在这个时候从军队退伍,转业来到胜利油田,参加石油勘探工作。“一心一意为祖国献石油”是李福文来到胜利油田的初衷,也是无数石油人为之奋斗的目标。那时候像李福文一样的一线探井队工人,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早上起来就从简易房直奔施工现场,除了中午草草地吃一顿饭,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一直干到深夜才返回休息。

  “我刚进入油田的时候,没有大型机械、没有特种车辆、没有平坦公路,有时候为了打一口井,一个小队八个人抬着近半吨的设备长途跋涉,穿过一米多高的草地,双腿沾满了厚厚的泥巴,依然坚持着把井架扛过去。”李福文说。当时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后勤保障又跟不上,李福文和同事们只能在水沟饮水,吃粗粮果腹,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进行石油勘探和安装工作,为油田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5年秋天,孤东油田开发大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李福文借着倒班的机会坐车到城里商店买点生活用品,到了下午错过了回井队仅有的一辆车,商店的老板劝说李福文留在这休息一天,明天再回井队上,李福文果断拒绝了,和商店老板说:“我还上夜班,我要跑回去。”为了不耽误工作,李福文顺着小路往回跑,徒步走了一百多里地,脚和鞋都磨破了,等跑到井上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正好和上夜班的工人们会合,一起走上岗位。

  在艰苦的采油过程中,就是这样无数个普通的石油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坚忍不拔地坚守阵地,才撑起胜利油田事业蓬勃发展的天空和美好的明天。他们一边采掘乌黑的石油,一边采掘理想的光芒,把追求的目标装进油车,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记者 衣笠玮)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