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历史文化名人:有胆有识的共产党人李毓祯

  东营这方土地人才辈出,不缺乏文人墨客,也出了不少热血的爱国人士。本期将为您讲述有胆有识的共产党人李毓祯。

  李毓祯(1914-1941),利津县盐窝镇十六户村人。他是利津县早期的共产党人之一,1932年加入共青团,被捕后在狱中转为共产党员。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顽强不屈,英勇奋斗,曾担任过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鲁边区三专署秘书主任。1941年,李毓祯在抗日战争中不幸牺牲。

  忧虑国家命运 积极投身革命

  李毓祯的父亲李连堂在济南做教师,母亲崔宝爱在家操持家务。兄妹三人,毓祯年龄最大。李毓祯自幼聪颖,活泼好动,富有进取精神。8岁起在本村读私塾五年,13岁起先后在济南第一师范附小、育英中学就读,学业优良。

  李毓祯在济南求学期间,阅读进步书刊,受到革命熏陶,关心时局发展,忧虑国家命运,追求政治进步。在他年轻的心灵里,逐步从爱国主义思想转变为对共产主义的追求。经过学校地下党团组织的教育帮助,李毓祯于1932年8月在济南育英中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他在共青团山东省特委领导下,参加校内的进步活动和爱国学潮斗争。

  1932年冬,李毓祯同共青团员景宜亭(原名张玉善,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金堂(济南乡师学生,后叛变),受共青团山东省特委的委托,秘密进行青训班的工作。

  1933年2月24日,共青团山东省特委书记陈衡舟到上海参加团中央召开的会议时被捕,叛变自首,之后,带领敌人回山东追捕革命同志,使山东党团省委遭到了严重破坏。1933年2月27日凌晨,李毓祯同景宜亭、王金堂在济南东关南仓街24号房内秘密研究青训班的工作时,突遭敌人逮捕。

  狱中转为中共党员 开展绝食斗争

  李毓祯被捕后,被关押在济南纬一路看守所。由于李毓祯不屈服敌人,不向敌人妥协,他从被捕起就戴上了手铐脚镣。在看守所里,李毓祯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作民的教育帮助下,以坚强的意志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坚持对敌斗争,努力学习《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主义》等马列著作。1933年11月,李硫祯在狱中被转为中共党员。

  1934年秋,李毓祯被判刑后从济南看守所转押到山东第一监狱。在狱中,他同其他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一道,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作民的组织领导下,参加过7次狱中绝食斗争。为反对监狱虐待,改善生活条件,他们在1935年春发动了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绝食斗争。百余名政治犯向监狱当局提出了四个条件:去掉手铐脚镣;打开狱室门窗,流通室内空气;准许向外通信;准许自由看书看报。敌人对此一直不做答复。参加绝食的百余名同志,持续绝食六天半,使监狱当局大为惊慌。他们怕犯人饿死,不好向上司交待,被迫答复了所提条件。

  在山东第一监狱的反省院里,有一个姓王的看守主任,经常辱骂殴打犯人,大家都对他恨之入骨。1935年秋季的一天下午,有一次犯人放风时,李毓祯借机把这个看守主任狠狠地骂了一顿,并打了他几拳。为此,李毓祯被国民党监狱当局视为最顽固的共党分子,押送南京反省院。

  密切联系群众 宣传抗日救国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国民党被迫停止内战,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释放政治犯。10月,李毓祯在南京获得释放,返回家乡利津。不久,刘景良率部西进,在惠民城组建司令部及其所属机构。刘景良被任命为国民党山东第五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刘景良委任李毓祯为政训处长。

  李毓祯经常深入部队各旅团开展政治工作,宣传国共合作,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秘密发展了政训处工作人员陈佩科等人加入共产党;秘密培养了一部分倾向共产党、追求政治进步的军政人员。同时,他还借助同学关系,多次去原国民党保安九团团长王雪亭处做工作,为后来王雪亭率部起义参加八路军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李毓祯平时密切联系群众,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抗日宣传。他同刘景良的秘书陈奉璞多次谈过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共同抗战、反对分裂的道理。每到晚上,李毓祯常常邀集部队的一些下级军官彻夜交谈,进行抗日宣传和革命教育。

  1938年5月间,刘景良倾向反共,亲自率部攻打驻乐陵的八路军,妄图独霸鲁北。此时,李毓祯深感斗争形势险恶,肩上担子重大。于是便加紧在军队中活动,以图在必要的时候从刘景良部拉走部分军队投奔八路军。

  李毓祯在刘景良部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分子的注意,刘景良几次对乐陵八路军进攻失败后,便决定逮捕李毓祯。李毓祯得知后,于1938年6月上旬的一天夜晚,带领政训处工作人员赵元凤逃离顽军,奔赴冀鲁边区参加了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先遣队曾国华支队,被委任为该支队政治处民运股副股长。

  出任宁津县长 开展抗日工作

  1938年7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由曾国华率领的永兴支队和一二九师一部由孙继先率领的津浦支队,解放了宁津县城,活捉伪县长张伯荣。8月初,李毓祯被中共津南特委和专员公署派往宁津县任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李毓祯在宁津县府两年多的时间里,以办事干练、机智敏捷、举止潇洒而著称。他具有非凡的讲话才能和联系群众、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又有着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宁津广大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主要任务是建立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和发展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募捐资金,收集民间枪支,发展地方抗日武装。李毓祯带领干部、战士在宁津建立起了10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和发展了50多个抗日中心村,组建了拥有9个连队500余人的县级抗日武装,并不断从地方武装中向主力部队输选大批兵源。另外,还从孟集、詹庄、小店、枣寨子等三十多个村庄收集民间步枪千余支;发动群众募集了十万多元资金。与此同时,他还主持举办了农村基层干部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了全县880多个自然村的农救会主任,使宁津县和临近的乐陵县成为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

  宁津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不久,鲁北国民党在津南建起了反共、反民主的第二政权。顽固派高树勋的大舅子刘松龄出任宁津县县长。不久,又在宁津县拉起了“河北保安大队第二总队”,水郡庄大地主王淮川出任大队长。

  刘松龄与王淮川狼狈为奸,蓄意制造磨擦,派人进入宁津县城,策动宁津县大队一连连长刘明福叛变。1938年12月25日夜,这伙歹徒包围了抗日县政府,开枪打死打伤县政府、县大队的十余名干部、战士。李毓祯被惊醒后,夺门而出,翻墙逃脱,连夜奔赴闫庄八路军驻地。不久,八路军为了维护抗日政权,打击伪顽,针锋相对地将这股顽匪予以全歼。

  1939年1月21日,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七师团、一一四师团各一部,共计两万余人,分别由沧州、德州、济南三地出发进行扫荡。其中一部向八路军根据地庆云、乐陵、宁津一带中心区合击。同年3月上旬,日军侵占宁津县城,建立了日伪政权和各种伪组织,修公路,建据点,筑碉堡,对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封锁。至同年八、九月间,敌人先后在宁津城、黑魏庄、保店等近二十个村镇,安设了据点和岗楼,使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岁月。

  日军侵占宁津县城后,李毓祯带领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和县大队一个连队百余人,转入城外乡村打起了游击。

  在日军频繁扫荡、清乡的形势下,李毓祯带领的县政府、县大队的人员,经常连夜行军,转移驻地,摆脱敌人。他们有时一夜行军百八十里,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1939年初冬的一天午夜,李毓祯带领的干部、战士遭到日伪军三百余人的偷袭,李毓祯指挥大家冒着暴风骤雨,经过一夜急行军,终于摆脱了敌人。

  李毓祯带领县政府、县大队的人员,白天隐蔽,夜晩开展抗日工作,对反动势力给予坚决镇压。宁津县城东孟集有个地主兼工商业的李新吾,过去假献殷勤,装出拥护抗日政权的样子,以后投靠日伪,当了维持会长,做了许多坏事。李毓祯当即派县大队人员将他逮捕处决。抗日民主政府的这一举动,威镇四方,大快人心。

  1939年秋,李毓祯带领县大队多次配合八路军抗日挺进纵队六支队八团三营营长杜步海,率领部队,在津浦路的德州至桑园段,破坏铁路,炸火车,切断敌人运输线,组织敌人运输战略物资。

  李毓祯1940年10月调任冀鲁边区三专署任秘书主任。1941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他在商河县买河站开展抗日工作时,同敌人遭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记者 李红佳 整理)

(资料由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提供,参考《东营历史人物》)

责任编辑:刘楠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