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解读

关键词: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解读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我市制定《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规划期为2018-2022年。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两大任务”,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为核心,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突出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方向,全力实施开放、融合、聚焦“三大战略”,推进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环境打造、金融动能转换“四大举措”,激发改革、创新、投资“三大动力”,推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

主攻方向

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目标

到2022年,经济质量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新动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重点一:发展布局

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范围内的我市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为重点,覆盖全市陆域和近海海域,坚持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加快形成“三区带动,四片支撑,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

1、三区带动

临港高端石化产业集聚区。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综合保税区)、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利津滨海新区为主,坚持港区一体、融合发展,三位一体、集群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世界级炼化一体化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装备、临港物流等产业,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新兴产业突破区。以中心城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现代海洋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产业,改造提升有色金属等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

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引领区。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主,辐射带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等,着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现代种业、现代畜牧、现代渔业、健康食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区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2、四片支撑

广饶——大王片区。以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经济开发区为主,重点改造提升橡胶轮胎、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造纸等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利津——陈庄片区。以利津经济开发区、利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主,重点发展新材料、资源再生利用、有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型建材等产业。

垦利——胜坨片区。以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坨精细化工园为主,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非油替代产业,提升精细化工产业,积极探索油田矿区土地再利用新途径。

河口片区。以河口经济开发区为主,重点改造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3、融合互动

强化产业布局“全市一盘棋”,以分工互补为方向,实施产业园区整合,推进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健全产业合作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园区、企业、项目配套协作,增强资产、资本、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重点二:聚焦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应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瞄准国际标准,推动特色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焕发生机活力,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严格落实去产能任务,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着力化解炼油、轮胎等行业过剩产能。

1、石化产业

以集聚、集群、“上大”、拉长产业链、高中低一体化为方向,坚持创新、安全、环保、质效联动发展,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循环石化产业示范基地。

2、橡胶产业

发展高性能橡胶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

3、石油装备产业

坚持产品和服务并重、海陆并重发展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服务化,加强集聚集约发展,建设特色鲜明、技术高端、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提升综合集成水平,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

4、有色金属产业

不断提高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以绿色低碳为理念、高新技术为引领、智能制造为支撑、配套服务为辅助的产业体系。

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融入全省新材料产业“1351”工程,推动形成基础材料提档升级、关键战略材料发展壮大、前沿材料持续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在全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当骨干。

重点三:培育发展优势未来产业

推动优势、未来产业加速崛起、重点突破,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融合,着力构建三次产业相互共融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

1、文化旅游产业

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发挥资源优势,丰富新型文化业态,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升综合服务质量,推进文化、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建设具有东营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全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当龙头,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2、现代高效农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产业与生态、农村、农民、精准扶贫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发展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农业园区,在全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中当标兵。

3、生物医药产业

瞄准前沿技术方向,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促进医药、养老、养生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

4、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商飞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航空金融、航空租赁、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旅游、空港物流、航空运动、航空维修、飞机代管、服务作业、飞行娱乐等航空服务,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民机4S店”,建设环渤海地区通用航空服务中心。积极引进航空复合材料、航空电子、飞机零部件制造等配套产业项目,打造航空及飞机零部件制造配套基地。

重点四:汇聚新旧动能转换三大动力

把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优化投资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加强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持续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改革推动动能转换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优化资源要素市场配置。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法治保障体系。

2、创新驱动动能转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雏鹰”“瞪羚”“跃升”计划,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梯次培育、逐级攀升的良性格局。

完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聚焦研发、创业、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四大功能性平台,强化自主创新,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提高核心竞争力。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管理、数据、知识等新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加快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引进,建设石油钻采装备研究开发及产品供应基地、石油大学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和油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

3、投资拉动动能转换

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推动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群,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发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用好用活。实施好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计划,落实推进政策措施。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推进金融动能转换。实施“金融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规模良性扩张和效益稳步提升,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黄河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

重点五: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空间

深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布局,系统谋划,推进油地校、产城、城乡、陆海和绿色生态统筹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空间,打造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1、推进油地校融合发展

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政策,完善油地校共建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深化高层次磋商机制,加强发展顶层设计,拓宽合作领域,携手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2、深化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3、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五个振兴”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加快陆海统筹发展

增强经略海洋意识,坚持陆海统筹、集聚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5、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重点六:筑牢新旧动能转换支撑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谋划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提供坚实保障。

1、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2、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积极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应用,构建泛在互联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构建自主可控高端软件体系;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拓展融合创新应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3、构筑高效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提高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便捷高效、安全坚固的综合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交通基础设施。综合考虑东营市区位,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特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规划构建“一纵一横一河一(空)海”四大综合运输通道,实现东营市“南联北拓、承东启西、通河达海”,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深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管控,切实保障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能源基础设施。调整火电装机结构,淘汰落后机组,稳步推进生态环保型电厂建设,重点推进大唐东营、国电胜利电厂三期第二台机组等项目,进一步打造坚强智能电网。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