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在这方土地上

关键词:

  站在广饶县大王镇《共产党宣言》纪念馆,76岁老人刘奎湘思绪翻飞。

  就是在这里,90多年前,刘奎湘的爷爷、刘集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刘良才和早期共产党员用生命保存、传播了那本印有“大胡子”头像的小册子。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在这里萌芽、落地、生根,像火石在黑夜擦出耀眼的火花,直到形成燎原之势。

  “照大胡子说的做就没错,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多年来,这份真挚朴素的信念,在这方土地上薪火相传。广饶人民借此走过了翻身争自由的革命年代、加速求发展的改革年代,又迎来了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时代。而今战争远去,时代巨变,那个有关“大胡子”的故事还在流传——

  一个村庄和一本《共产党宣言》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原本只是鲁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革命时期,这里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堡垒村,被誉为“小莫斯科”。

  童年时代,刘奎湘最难忘的事就是坐在炕头上,听奶奶讲爷爷刘良才的故事。

  1925年,刘良才由广饶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刘子久发展入党,随后在刘集秘密成立党支部并任书记,刘集支部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

  1926年,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借回家探亲之际,将一本印错名字的《共产党宣言》带回了刘集。她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告诉刘良才:“他叫马格斯(马克思),德国人。他和一个叫安格尔斯(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一学,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知道今后应该走的路。”

  刘良才如获至宝。他带领党员群众如饥似渴地学,把书中晦涩难懂的道理吃透,转换成大众、朴素的语言,并开办农民夜校讲习班,紧密结合老百姓生活实际讲授、传播。

  随着一页页书慢慢翻过,他们越学心里越有底、越学心里越亮堂,一种被压抑了许久的愿望,在这些农民兄弟身上迸发:要让更多的人明白大胡子说的道理,大家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坚决翻身求解放!

  借着这本《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思想很快在刘集村扎下了根。这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红色经典”之一,开始了她指导中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历程。1928年,广饶县党组织领导农民开展“掐谷穗”、“砸木行”斗争;抗日战争中,刘集党员群众积极抗日救民;解放战争中,仅有百户人家的刘集村有烈士27名,参军参干人员达192人……

  “生为《共产党宣言》生,死也为它死。”刘良才的这句话,到今天还会令刘奎湘生出激动和崇敬。

  抗日战争中,老党员刘世厚冒着随时葬身火海的危险,将这本小册子从村里“抢救”出来,一直珍藏到解放后。如今,它静静陈列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成为《共产党宣言》在我国农村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本中文首译本。

  信仰的力量,不变的情怀

  5月4日,季春时节,柳绿花红,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又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参观者。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于2005年7月1日在大王镇落成开馆,是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馆。为了纪念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在刘集村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艰辛历程,讴歌早期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大王镇又于2011年投资建设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

  “为什么人们说这本《共产党宣言》宝贵?因为它是唯一一本在农村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意义是巨大的。”《共产党宣言》纪念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锋说。他认为,早期共产党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甘愿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对信仰的见证,也是最单纯的情怀。《共产党宣言》的保存、传播、生根,让刘集以至大王、广饶很早就接受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老百姓找到了主心骨、领路人,让这里的群众运动、革命活动始终能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刘集村先后诞生了邓天一、李耘生、李玉堂、丁莱夫、张太恒等诸多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的革命者参与、领导过重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说,刘集的老百姓基本家家有干部,走到哪一户基本都能说出“红色家史”,都有血脉相连的亲人走上过战场。

  路选对了,就不怕路远。信仰的力量,来自于文化的支撑。

  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渐渐发展成为今日朝气蓬勃的红色旅游景区。张锋觉得,越是在这里工作,越是对这方土地、这里的文化有一种别样的感情。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党员、群众、学生慕名来这里触摸“红色印记”,寻找信仰的根,革命的脉。

  如今,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已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共产党宣言》纪念馆被命名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据粗略统计,自2012年开馆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1500批20余万人次。

  沿着红色印记,走入新时代

  “这里的小米绿豆稀饭曾喂养过中国的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曾包扎过民族的尊严。”5月5日就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了。大王镇的老党员们又将聚集在一起,向年轻人们分享过去的故事。

  “我们老刘家啊,根没有断!”一门三烈士的老党员刘端文说这话时,两滴热泪涌动在眼眶。他的父亲、二爷、哥哥都在战争中为党牺牲,他是这个烈士家庭当时留下的唯一男孩。他没有垮,留在家赡养母亲、大娘、姐姐、嫂嫂,大家庭一共6个老党员。

  81岁老党员刘光先党龄52年,每月5日步行去参加村里的“主题党日”,雷打不动。在他看来,是共产党让他们这些穷苦百姓吃饱了饭,又翻身得解放,如今又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红色血液在这里汩汩流淌,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大王镇这些年的发展脉络,生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建国以后,大王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一心搞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王人步时代之先,率先发展乡镇企业,1986年成为鲁北第一个“亿元镇”,2003年成为山东第一个“百亿镇”,2011年成为山东第一个“千亿镇”。在2017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排名中,大王镇名次前移5位,位列全国第63位,蝉联全省第1位,始终走在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

  大王镇工作人员表示,在革命战争年代,大王人是以《共产党宣言》为指导,轰轰烈烈开展群众运动、革命活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王人不断提高践行《共产党宣言》的自觉性,把“听党话、跟党走”的朴素情怀转化成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如今步入新时代,大王人又继续重温宣言、感悟初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寻根溯源,抚今追昔。从一本《共产党宣言》的星星之火开始,到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大王镇沿着红色印记一路走来。在这方土地上,那盏曾点亮了革命者理想信念的宣言之灯,还在继续照亮新的征程!(记者 李晓琳)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